三、共享经济下社区建设发展的五个方向
(一)秩序型社区(理清社区与公民的关系)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资本是集体的产物,它只有通过社会许多成员的共同活动,而且归根到底只有通过全体成员的共同活动,才能运动起来。”这种资本的作用其实就是要让群体活动产生1+1>2 的合力,实现群体的潜在生产力。所以,社会资本的本质就是集体成员之间互信协作减少内耗的有秩序的“集体道德”状态。
在共享经济背景下加强社区秩序的建设,一个有力保障就是加强居民的参与,培养公民精神的自觉性,最终形成社区内生自律的秩序。社区协商民主制度就是适合这个发展逻辑的现实路径。协商民主,建立平等的对话机制,关注不同利益群体参与的过程,充分表达各自利益,在讨论协商的基础上产生公共政策或为公共决策提供依据。
此外,还要加强社区工作制度的改革和创新,建立社区居民和社区居委会相互支持的制度体系。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文化活动,提高社区居民社区归属感,自觉培育服务意识、责任意识和主人意识,主动关心社区事务,积极参与社区建设工作。
(二)合作型社区(理清社区与政府的关系)
中国特色的社区建设存在这样的现实,社区居委会作为“自治组织”的工作基本上是行政活动,这一事实使社区建设“行政化”趋势备受争议。中国特色的社区建设要如何走向自治,有必要就中国实际提出从“行政型”社区向“自治型”社区转型。
这其中包含三层意思,第一,在较长的历史时期,中国的“行政型”社区将发挥主导作用。社区规划要靠行政力量来推动,其中重要的原因是公民对政府的信赖在今后乃至更长的时间里依然是一项重要的社会资本,所以,应积极通过行政引导发挥其积极作用。政府本身的积极改革也将使人民的信赖感增强,使行政引导社区发展拥有良好的群众基础。其次,在长期的政府机制调节下,市民社会发展滞后,使民众参与意识不足,集体理性事实上缺乏,难以自发地形成自下而上的社区自治。
第二,“自治型”社区是社区规划的未来,要通过融入更多的“社区自治”元素来成就这个目标。政府有关部门和社区工作者要具有足够的耐心和热心,开展包括骨干培训、典型引导、专题研讨、专家咨询、媒体宣传等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
第三,合作型社区是“行政型”社区转变为“自治型”社区的过渡。合作型社区是指通过政府授权或购买服务,将原先由政府组织承担的社会职能交给社区内的自治组织。这种社区模式可以有效地实现中国特色社区建设中的政府主导作用,另一方面也可以不断促进社区自治能力的提升。现阶段城市社区自治组织有业主委员会、志愿者团体和文化体育类团体等多种形式。政府应按照物权原则保障社区自治组织实现社区公民对公共财产的自主管理。在城市社区造成一个各种公民自治组织既分工又合作的治理机制,创造条件提高社区公民对社区事务的参与率,建立和完善社区的民意表达与整合机制,提升社区公民的自治能力。
(三)生态型社区(理清社区与未来的关系)
绿色是发展的主题,生态型社区强调社区内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要避免对环境和资源造成干扰,即强调今天的发展不能以牺牲子孙后代的发展条件作为代价。所以说,发展生态型社区是为子孙后代建设社区的意义。
事实上,提倡社区绿色发展也不是新事物。但相比于之前传统经济关系中讲绿色发展,在共享经济下强调“绿色社区”则需要更新的理念。要通过让渡使用权,将资源的利用效率提高,减少拥有,也减少生产,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意义自然而生。所以,共享经济下打造生态型社区,事实上是带动一种协作的生活方式,建设“节约型”社区。
当然,生态型社区的另一层含义,就是指在社区建立较为完善的环境管理体系和公众参与机制,培养壮大志愿者队伍,实现社区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在此,要特别强调:社区里的孩子是一支积极的力量。通过孩子带动家庭,家庭影响社区已经被证明是一条环境教育的积极有效的途径。所以,在生态型社区建设和发展过程中,社区应主动与社区中的中小学校积极互动,把建设生态社区与建设文明校园结合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