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丰富想象空间
美术在很大程度上是对于感受到的美好景象的再创造。这就要求学生具有丰富的想象能力。想象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活动,是进行审美和创造的前提条件。小学生生活经验不足,喜欢天马行空,老师要鼓励学生进行大胆设想,对他们不成熟的作品,要给予中肯的评价。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运用形象思维来分析、研究、概括事物,同时对作品材料和规律进行分析研究。
(四)激发审美兴趣
美术是一种视觉艺术,在进行美术教学时,美术教师应该根据小学生好奇心强、依靠直觉、易转移注意力的特点,利用模型、范作来创新教学情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激发学生的审美兴趣。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多媒体技术的出现为教学方式的改革与创新提供了新途径。通过运用多媒体技术,不仅有利于营造良好的艺术氛围,还能为小学生提供不竭的兴趣动力。教师可根据小学生的特点,运用多媒体技术,通过幻灯片、视频或音乐等形式,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拓宽学生的思维广度。
(五)作品欣赏互评
名家作品一般融入了超高的美术技法,同时蕴含着深厚的思想和文化,是艺术家表达自己情感的载体。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决定了他们的认知能力和实际经验不足,影响他们进行审美判断和选择。因此,可以多让学生欣赏名家作品,探究艺术作品中的深刻内涵,拓展学生的审美境界。与此同时,教师要多加引导,尊重学生的内心感受,耐心解答。
(六)开展实践活动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美术审美的范围更加广泛,现实生活中无处不蕴藏着美,单纯理论的教学会禁锢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因此,小学美术教师应将美术教学与实际相结合,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带领学生走进自然,让学生身临其境,在教学活动中学会反思,亲自利用大自然中的事物发现并体验美,从而培养自身的审美意识和情趣,同时要鼓励学生在课后细心记录,总结反思。总之,学生审美能力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小学美术教学,如今小学美术审美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应引起教师的足够重视。因此,小学美术教师应该积极转变教学观念,绝对不能把审美教育这一复杂的过程简单理解为欣赏,更不能将审美教育与传统的美术技法相对立。大胆地实践与尝试。在注重技能训练的同时,要采取多种有效的教学措施,把学生引向自然、引向生活,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化涵养,促使其知情、懂礼、实践,从而得到全面发展。唯有如此,对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才更具有育人的现实意义。
一、教学个性设计为创新精神培养提供可能
一份具有创新精神的美术教学设计必需关照到学生想象力的培养和个性认知的充分结合。这样的个性化设计在教学目标上必须明确想象力培养要求,如在空间想象力上的要求、形象思维上的要求,并加以机制干预以期达到较好的“创造”效果。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个性化教学设计一般会呈现以下几个特点:(1)注重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以获得更为感性的经验,从而不断丰富儿童的表象;(2)注重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并能充分给予时空关照,尊重个体感知,以打开个体想象的大门;(3)引导学生关注相关材料丰富认识,以发展儿童的空间想象能力;(4)引导儿童积极参与合作、充分体验生活、积极实践不断丰富生活经验,为发展良好的想象力创设条件;(5)不刻意追求图画的完整与美观,重点关注孩子的创造力发展。
二、情境控制是创新精神培养的关键因素
众所周知,美术作品在表现上往往是静态的呈示,然而我们关注到它所表现的内容又往往是动态的。由动态向静态的转变自身就是一种创造,画疾驰的汽车、飞翔的小鸟、流动的溪水等。用静态作品来表现动态美也是美术的一种表现手段,重在创造的美术创作学习活动,要求老师尤为关注在提供素材、指导观察素材的过程中展示素材的情境空间创设,这是呼唤学生与素材产生共鸣的主要手段。这里讲到的情境空间包括了观察素材、空间背景等,当然更包括了学生。我们希望的情境就是学生能够走入的空间,这样才能与学生产生共鸣、擦出火花。通过图示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影响情境空间教学效果的主要有三个方面,即:观察素材、空间背景、学生。这几个方面中所展示的几个要素有许多是可以控制的,如素材的呈示方式、时间、展示过程等;还有空间背景的素材选择与展示方式,都是可控的内容。在学生方面,我们可加以影响的可能是对素材的认知,至于技能、审美等是我们需要了解的方面,以期对其他的控制展示达到情境空间创设的最大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