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 > 药学
20 页 客服微信号: bylw8com 客服QQ:3346581880

  2.农药学专业设置状况分析

  对20所实力较强的高等涉农院校调查发现,大部分院校本科阶段没有专门设置农药学专业,只是在植物保护专业的培养方案中加入了农药学的相关课程,或者在本科三年级开始在专业选修课课程设置中设立农药学模块,只有少数院校本科阶段设置了制药工程专业。中国农业大学在理学院的化学专业设置了农药学方向,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山东农业大学、河南农业大学设立了制药工程专业,扬州大学在植物保护专业下设置了农药科学与应用方向(表1)。

  3.农药学专业学生的培养模式

  目前,农药学专业培养的方向涉及4个方面:新农药分子设计与创制、农药分析与环境安全、农药毒理与使用技术原理和农药制剂、药械与施药技术。培养模式一般分为3个阶段,大学一年级主要开设公共基础课程,如英语、数学、化学、政治等;大学二年级主要开设学科基础课程,如植物学、植物生物化学、普通昆虫学、普通植物病理学等;大学三年级、四年级主要开设专业教育课程和综合实践类课程,如农业昆虫学、农业植物病理学、农药加工与管理、农药残留与分析、农药毒理学、农药市场营销学等[2]。

  对上述20所高等涉农院校的农药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分析后发现,总体上理论课程学分较多,实践类课程学分较少,也有少数院校加强了综合实践类的课程,如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综合实践类课程占总体课程的20%,另外还设置了必修的创新与技能课程。

  4.培养模式与需求之间的差异性分析

  4.1课程体系不够完善

  分析上述20个涉农高校农药学人才的培养方案,发现农药学相关的课程还偏少,开设比较多的是植物化学保护、农药残留与分析、农药加工、农药毒理学、农药生物测定等[3]。用人单位急需的农药合成、农药登记、农药销售等课程在大多数院校都没有开设,有的即使开设,也安排在大学四年级,根本没有学生选课,形同虚设。

  4.2课程设置的滞后性

  大多数农药学专业课程安排在大三下学期、大四上学期,此时学生面临考研和就业的双重压力,没有心思和精力学习,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明显下降,导致到工作单位后,专业知识缺乏,满足不了工作需求。

  4.3实践类课程课时较少

  农药学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适当的实践和训练是必不可少的内容。但目前农药学专业的课程设置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实践类课程课时较少,专业理论课课时较多,学生接受起来相对比较困难。大部分院校设置了毕业实习和毕业见习,但安排相对集中,导致学生学习的内容不能很好地与实践相结合,出现学生毕业后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现象。

  4.4实习基地缺乏

  农药学专业应用性很强,建立校内和校外实习基地是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应用知识的最好途径,但大多数涉农院校缺乏实习基地,学生对生产一线缺乏直观的`认识,没有机会接触并解决生产中的各种实际问题。学生毕业后动手能力很差。

  5.改革对策

  5.1调整人才培养方案,跟进社会需求

  培养方案是衔接社会需求与高等教育供给的桥梁,能够反映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也是各学科和专业繁荣发展的根本。在农药学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应树立加强基础教育、拓宽专业口径、增强人才培养适应性的思想,既注重培养学科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等专业素质,又注重培养思想道德素质和身心素质。结合扬州大学实际情况,具体可以从以下3个方面实施:

  ①完善课程体系,增加农药登记、农药市场营销、农药合成等相关课程,注重植物保护学、化学和生物学等学科的相互渗透融合;

  ②建立本科生导师制,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科学研究,不断熏陶学生的专业思想,激发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兴趣;

  ③因材施教,重视个性发展,培养创新能力,鼓励学生利用专业知识进行自主创业。

  5.2加强实践教学,注重学生主体地位

  农药学专业实践性强,与生产紧密联系。实践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对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①开设基础实验(实践)课程,内容涉及杀虫剂、杀菌剂和除草剂三大类农药的室内生物测定实验和田间药效实验,以满足企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

首页 上一页 8 9 10 11 12 13 下一页 尾页

猜你喜欢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6-2024 毕业论文网 版权所有

苏ICP备14005682号

联系邮箱:Lw54@vip.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