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场景的真实性对开拓精神的反映
场景的真实性,也是和现实紧密地交融在一起。比如《愚公移山》画面之中,愚公和家人在劳动的整个场景,就和真实的山野荒林是非常接近的。绿色的杂草在画面上漫山遍野地生长着,而在这些绿色的山草中间还长满了各种山野间的野花,有蓝色的野花,也有红色的野花,这些花朵在绿色的山草映衬之下,又显得十分的突出,颜色上也十分夺目。而颜色非常美丽的山间花朵和青草,映衬着愚公和他的家人在山野之间不断拼搏和艰辛劳动的真实美感。美丽的花草,一草一木都仿佛歌颂着愚公等这些劳动者他们坚持不懈的精神,也展现出这个地方,由于长期被太行山和王屋山的阻隔,长期以来都没有人经过,没有道路,所以长满了各种杂草。可以看出,《愚公移山》当中的愚公正在走一条从来都没有人走过的道路,他们所做的事情,也是前人所没有尝试的。因此,整个场景的真实性,也通过了山花野草这些看似平凡实则为点睛之笔的细节进行呈现。
二、《愚公移山》中典型人物形象对于开拓精神的表现
《愚公移山》这一幅画作之中,为了更好地表现出画作内所蕴含的开拓精神,所以徐悲鸿塑造了非常多的具备典型意义的人物形象。为了让愚公和他的这些儿孙们的劳动者形象更加突出,徐悲鸿尤其注重这些人物的立体感,并且和画面整体的中心焦点透视的方式进行展现,在空间上也具备足够的深度,所有的人物都在广阔的空间当中矗立着,有着各自的位置。因为《愚公移山》的故事当中,愚公是带领着自己的子孙和邻居家的孩子一起去凿山开路,而且太行山和王屋山必然是非常庞大的,所以在给予人物的劳动空间也需要有足够的深度,所以徐悲鸿就让这些人物呈现出一定的角度差,以此将整个《愚公移山》各个人物所在的空间拓展开来,也便于对典型的人物形象进行塑造,可以让这些典型人物如同劳动者的丰碑一样矗立在整个场景里。
(1)背对观画者的劳动者形象
其中有一个参加劳动的劳动者,是用背面的形象对着观画者的。他面对的是两头象,分别是大象和未成年的小象,而这个劳动者的背面身体壮实有力,他挑着两框已经被清理凿开的山石,仿佛要通过大象将山石运载出去。这样一种孔武有力的背影,很大程度上是对各个面对着观画者的劳动者形象的补充。因为传统的绘画当中,无论是平凡的劳动者,还是伟大的历史人物,在画面当中一般都是采用正面去面对着观画者,目的是将人物的神态和面貌最大程度地呈现出来。但是徐悲鸿之所以让一个背面的人物进入到画作之中,一方面是补充了劳动者背面的劳动形象,另一方面则是表现出愚公移山整个工作场景的忙碌性,所有的人都正在忙碌着,没有谁能够停歇下来,因为王屋山和太行山是巨大的山峦。而更为重要的是,背面人物表现出劳动者并没有高低之分,正面和背面示人的劳动者,他们只是一种符号,或者象征着一种“子子孙孙无穷匮也”的精神力量,因此这样的一种典型人物形象非常好地突出展现了愚公移山中劳动者的力量。
(2)侧身站着的愚公人物形象
另外一个重要的典型人物形象就是《愚公移山》故事中的愚公。在画作之中,愚公是侧部背面对着观画者,而愚公正在和邻居的孀妇金城氏以及她的孩子说话。徐悲鸿为了更好地表现出愚公的形象,特别绘画了隔壁邻居的孀妇金城氏以及她的孩子,以顶天立地的方式,塑造了这些劳动者和妇孺之间的愚公形象。愚公形象顶天立地,和传统的中国水墨画对于人物的塑造方法实际上是有着非常大的差别。
这个场景和《愚公移山》原来故事当中愚公的形象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因为愚公在凿山开路的过程当中,比如智叟等人也曾经过来询问愚公这样做的意义究竟是什么,愚公往往面对着非常多人的质疑和压力。所以愚公在凿山开路的行为里,是一个带头的劳动者,更是精神的引领者。金城氏的孀妇所留下的孩子还非常小,可是在《愚公移山》当中,金城氏非常坚决地将自己这些年纪还很小的孩子交到愚公的手中,参与到劳动里。这个场景也正是金城氏将孩子交给愚公的场景。愚公的头发已经是银白色的了,可以看出愚公凿山开路已经经历了许多年,而且愚公的背部仿佛是有点轻微的驼背,这也表明了愚公长期都在太行山和王屋山之间劳动,长期的劳动重担已经让他的身体承受着非常多的压力,但是画面中的愚公仍然拄着一把锄头,可以看出,即便是年纪已经非常大了,以及自己的身体已经逐渐出现苍老的状况,可是愚公仍然是不改初衷,继续在凿山开路的前沿处奋斗着。从愚公这个典型的人物形象可以看出,愚公虽然以侧面示人,但是其凿山开路的魄力,仍然是展现出非常强大的影响力,尤其是愚公在画面中的手部动作,他用右手指着山上的地面,仿佛正在表达自己对巨山阻隔了道路的愤怒,以及开拓出一条道路的决心。这些在画面当中,徐悲鸿都通过一个侧面示人的愚公形象加以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