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是法学教育的本土化与国际化。法学教育应是根植本土化基础上的国际化,摈却狭隘化。法学教育的本土化与国际化,是一种内在统一的关系,两者可以相互促进,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从根本上讲,国际化的出发点和归宿都应是本土化。一般而言,教育的本土化是人们在全球化背景下维护本民族文化家园的诉求,是对本土的文化立场和价值取向的追求;而教育的国际化是全球化过程中的基本表象,也是国家现代化发展的既定特征。具言之,这是一种包含多种多样具体活动的发展趋势,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真正融入全球意识环境的教育体验。就法学教育来说,其国际化的发展路径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1)讲授课程中的国际化内容,即法学教育内容的国际化;
(2)有关学者、学生的国际流动,即法学教育活动的国际化;
(3)培训、研究等教育机构的国际合作,即法学教育合作的国际化。在法学教育的“两化”过程中,本土化是根,国际化是叶。在国际教育发展的历史上,有例可鉴:1892年成立的美国芝加哥大学在近百年赴欧(主要是德国)留学潮中,吸取外来先进文化的同时,最终在本土形成一个具有自主独立精神的学术共同体,其举世闻名的芝加哥学派,囊括了社会学派、制度经济学派、历史学派等学术精英,即是一个从本土化到国际化,又从国际化到本土化的发展过程。
摘要:
师生比低与教学资源分配不均一直是困扰高校教育教学的瓶颈。为了推进教学资源共享, 节约教育成本, 提高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性, 优化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有效衔接, 更好的为学生成长成才服务, 提出了跨时空教育法。高校可以通过情景互动、建群互通、电话连线、预约视频、嘉宾讲述和材料学习等形式, 实现教学空间转移和学习时间漫游。将更好地为高校学生成才服务。
关键词:
跨时空教育法; 高校学生; 成才服务;
引言
高校不仅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重要基地, 也承载着发展科学文化、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的重要使命。长期以来, 我国区域高等教育存在着教学内容相对单一, 教学方法墨守成规, 课堂氛围调动比较困难等现状。虽然国家不断强调学生的素质教育, 但在教学实践中缺乏相应的措施, 大部分只停留在理论层面上[1]。因此建构一个与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材建设、教学内容相匹配的教学方法, 对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应用创新型人才, 推动高校科学发展、提高综合竞争力, 服务学生成才至关重要。
根据时代特点和教学资源匮乏的背景, 提出了跨时空教育法。时空, 顾名思义, 是时间与空间的简略集合名词, 是力学、物理学、天文学和哲学的基本概念。这里所指的时空是教育时间和服务场所的优化组合, 是对传统教育模式的重新规划。所谓跨时空教育法就是利用过去时间或现在时间在某一场所发生过的有积极意义的事件, 引用或转移至现有场所为学生进行成才服务的模式和方法。
一、高校学生成才服务面临的问题
1. 教师资源配比落后
师生比例是影响高校学生成才服务的重要因素[2]:一是直接从事教学的教师与学生人数之间的比例, 即课任教师与学生的比例;二是教育系统内不直接从事教学工作的人员与学生的比例, 包括行政、工勤人员等, 但这些人员是维持正常教学秩序的所必需的;三是教职工总人数与学生人数的比例。德国2013年统计显示师生比为1:13.7。美国高等教育的师生比一般不超过1:10, 如加州理工学院1:3, 圣母大学等27所高校1:10。中国高校因地域或排名不同, 师生比例有所不同, 清华大学1:4.92, 区域一批本科的辽宁工程技术大学1:16.2, 教师资源对学生成才服务影响较大[3]。
2. 教学资源配比落后
所谓教学资源, 是指教育教学过程中使用的仪器设备、实验室、图书资料、网络环境等硬件资源。目前, 我国高等教育资源存在着结构性短缺和结构性浪费并存的问题。结构性短缺是指生均比不高, 甚至不能满足教学和科研的需要, 或者设备老化, 教学效果不理想。结构性浪费是指由于管理和教学科研设计方面的不优化, 造成资源的浪费和闲置。这些对于学生成才服务都造成严重的制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