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中,家长对学前儿童的教育主要是通过给孩子讲解,比如注意清洁卫生,遵守交通规则等。家长会经常给孩子说:饭前便后要洗手,要天天刷牙等。但是我们看到的却是这样的现象:家长把孩子带进卫生间洗手,自己却不洗手就上了餐桌。在家里,爸爸妈妈给孩子说:过马路要走斑马线,要看红绿灯。而事实是这样的:在送孩子上幼儿园的路上,看到没车的时候,即使是红灯,某些家长也会牵着孩子冲过马路。试想:这样的教育会给孩子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呢?
(五)在教育要求上:家庭成员的要求不一致。
教育要求的不一致,是影响孩子成长的主要因素。在现实中,容易出现祖辈与父辈要求的不一致,也会出现父母要求的不一致。尤其是在主干家庭中,祖辈对孩子宠溺有余,约束不足,一方面父母对孩子高标准,严要求,另一方面爷爷奶奶对孩子宠爱有加,导致孩子在父母面前一个样,爸爸妈妈面前一个样,让孩子缺乏是非判断能力。由于成长经历、对教育的认识、环境因素的影响等也会导致父母对孩子的要求不一致,中国一直有“严父慈母”,也有“虎妈猫爸”,一个松,一个紧,这也容易导致孩子无所适从。在再婚家庭中,由于缺乏血缘关系的一方为了维护家庭的和谐,往往也会出现和稀泥的现象,导致对孩子的教育不严格。
(六)在家庭教育的外界支持上:缺乏相关的理论指导和实践支持。
在家庭教育上,很多家长的教育经验要么来自于自己的父母,要么来自于周围环境的影响,同事、朋友的交流,而缺乏科学的理论指导。在隔代家庭教育中,祖辈的交友范围相对较为狭窄,对于现代教育缺乏充分认识,同时更没有得到外界的相关指导。我国《全国家庭教育指导大纲》明确指出,把家庭教育指导按照0-18岁分成5个阶段,其中的0-3,4-6岁的指导就属于学前儿童的家庭教育指导,对这2个阶段的.家庭教育指导内容作出了具体规定。该《大纲》还提出指导中的“多向互动”原则,家庭教育指导者应建立指导者与家长、儿童,家长与家长,家庭之间,家校之间的互动,努力创造相互学习、相互尊重、相互促进的环境与条件。虽然有规定,但是对于农村的现实来看,工作并未落到实处,没有专门的家庭教育指导人员开展相应教育。
三、解决农村学前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的对策
(一)更新家长教育理念,提高对教育的科学认识。
家长的教育理念将直接影响家庭教育水平。现在的学前儿童的父母都是“80后”甚至是“90后”,他们说很容易接受新思想与新观念,现在主要缺乏的是学习、了解新的教育理念的渠道。因此,各地方教育机构、社区可通过开展专题讲座,借助网络平台等手段,让家长实时了解我国教育的发展现状,了解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进而达到更新教育理念,提高对教育的科学认识。
(二)扩充家庭教育内容,智力教育与非智力因素培养齐头并进,同时兼顾安全和心理健康教育。
智力因素对于一个人的学习及发展有很大影响,同时非智力因素会对人的发展产生影响,且二者是相互影响、相互依赖的。因此,家长在注重孩子的智力因素的发展时也应该注意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而且培养应从小抓起。智力因素的培养表现为培养孩子的注意力、观察力、想象力及思维等。
家长可以通过跟孩子讲故事、玩益智游戏、看动画片等实现。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主要表现为从小就激发孩子的学习动机、发展对周围事物的兴趣,培养其积极、健康的情感,磨炼孩子的意志,塑造良好的性格。家长可通过扩大孩子的交往,带领孩子参加一些募捐、看望老人院的老人的活动,培养其爱心与同情心;也可大胆放手让孩子进行各种尝试,培养孩子多方面的兴趣;在平时的各种活动中多激励、表扬,激发其学习动机;同时给予孩子一些有难度的任务,当孩子遇到挫折时不是立刻帮助解决,而是让其自己解决,培养其坚强的意志品质。
对于农村学前儿童家长而言,安全教育是一个重大突出的问题。由于家长看管不力或者是缺乏相关教育,导致孩子被电击、误食农药、溺水、被拐卖、被猥亵、等安全事故时有发生。因此,各位家长首先应该有安全意识,同时要加强对孩子的安全教育,时刻警惕,这样才能有效避免惨剧的发生。地方政府、教育部门可以通过广播、家庭教育讲座、家长会议等形式指导家长进行安全教育。同时家长应该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不能只关注孩子的吃喝拉撒,培养孩子的学习主动性、自信心,使孩子成为一个心理健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