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上,学校教育确实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而家庭的教育和家长的参与也是不可或缺的。已有很多研究表明家庭教育和成长环境对孩子的影响甚至可能超过学校的教育。所以,我们势必将家庭教育融入大学教育之中。当然这不是说像中小学生那样动辄“请家长”,而是加强学校与家长之间的联系与交流,共同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变化,及时协同疏导。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的挑战正日趋复杂,学业压力、人际相处成为当前大学生出现心理困惑的主要原因。现在各高校已基本健全了学校、院(系)、学生班级三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网络,建立了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体系,配备了心理咨询室。而现在学生自主性也很强,大多数人已经意识到进行心理咨询并不丢脸、也不是难为情的事情,他们都会积极主动地利用学校的这些资源。但是,仍有部分同学因为性格内向、不善与人沟通;或者认为与别人谈论自己的心理问题很尴尬,难以启齿,遇到问题的时候往往会掩饰自己的情绪,将自己压抑在一个相对比较封闭的世界里,而不是选择去找心理辅导老师或学校寻求帮助,心理障碍或者困惑得不到及时的疏导和化解。这时候就需要学校与家长的协同合作了,孩子难以向老师和同学倾诉的问题,如果家庭能够及时介入和关心,应该会向家长倾诉,这样家长和学校能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避免问题的恶化,也可及时挽救一个孩子,一个家庭,甚至是几个家庭。要建立、健全这一联动体系,首先,学校需要建立和完善一个与家长交流协作的平台,建立一个有效的通讯录,一旦出现任何问题能及时与每位学生的家长取得联系和沟通;另外,学校要充分利用好开学典礼、毕业典礼这样的家长比较集中的机会,做好宣传和沟通;再者,学校相应的负责老师如辅导员、班主任的联系方式也需要向家长们及时公布,方便互通信息。这不是所谓的“打小报告”,而是对每一个孩子负责,保障每一个孩子能顺利成才的原则与担当。第二,家长们一方面确实需要转换心态,以一个平等交流、让孩子为自己负责的态度来对待已上了大学的孩子,给孩子自己锻炼、成长的空间;但另一方面,这绝不等于放任,家长仍需要做好观察和适当的引导,这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而不是以上大学为“分水岭”的一蹴而就。家长可以与学校保持有效的沟通,适时了解孩子的生活和心理变化,做到有的放矢地引导。当然,家长也不能走上另一个极端,想当然地仍然像中小学时那样遥控和掌握孩子的一切,每天需要孩子电话汇报一天的行程,甚至是饮食。更有甚者,每天电话咨询相关辅导员或班主任情况,这都很不现实。大学不是幼儿园,大学生已经是具有独立责任能力的成年人,课余时间有自己的自由,就算是辅导员或班主任也不可能掌握每一个学生每一天的行程。第三,整个社会生活应形成一种良好的风气,不拿孩子相互攀比,不给孩子过大的压力,顺应每个孩子自然的成长和成才之路。拿孩子相互攀比是中国社会长期普遍存在的陋习,很多孩子从小就生活在“别人家的孩子”的阴影之中,无形之中给孩子心理上增添很大压力。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价值观的物质化、功利化,独生子女一代新的人际交往模式、贫富差异带来的不公平感,学生群体间的相互影响等因素都刺激着大学生的敏感神经。教育不仅仅是学校教育,还包括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校园事件中突显出来的问题,其实是对于法律意识淡薄和心理健康长期忽视,也反映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及法律知识教育的缺失。这些教育,不仅仅是大学教育的重要内容,也应当渗透到中小学教育和家庭教育之中。从小让法治的观念深入人心,让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一样受到关注。
有人说学校培养的学生体育不好是废品,智育不好是次品,德育不好是危险品。而有心理问题存在的学生更是一座不知何时爆发的活火山。废品可以再利用,次品可以再加工,但是那不知何时会爆发的活火山一旦爆发就意味着毁灭,所以心理健康教育必须成为学校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但是这不仅仅是高校的职责,也需要家庭和社会共同的参与和努力来实现。
参考文献:
[1]周贤君.大学生家庭教育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湖南社会科学,20xx,(05):166-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