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要想增强企业自身的市场竞争实力,必须建立一条经济利益相连、业务关系紧密的行业供应链。随着互联网的出现和发展,供应链的结构将随之改变,即从传统多层的`供应链转变为基于互联网的开放式的全球网络供应链。
三、信息技术在供应链管理中的作用
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全球信息网络的兴起给供应链管理带来了心得契机。基于互联网的供应链管理,它可以使上下游企业之间迅速、直接地进行信息沟通。通过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和它所提供的方法和手段,可以使制造商的中小供应商也能够收发、处理商业文件,比如信息的获得、订单的处理、库存的状况等。这些信息又可以同时与其他的应用系统集成,方便不同系统和不同格式的信息的存储、交互。
供应链管理涉及人力资源、财务、订单、采购、计划、生产、运输、销售和服务在内多个方面,通过采用不同的IT技术,可以提高这些领域的运作绩效。目前基于IT主要的技术有EDI、CAD/CAE/CAM、EFT和多媒体应用等。其中
EDI是供应链是企业信息集成的一种重要工具,一种在合作伙伴企业之间交互信息的有效技术手段,特别是在全球进行合作贸易时,它是在供应链中连接节点企业的商业应用系统的媒介。供应链管理的信息化程度高低,决定了现代企业的发展命运。
四、对供应链管理原则的思考
(1)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合作行为将使供应链成员之间实现利益分享和风险共担,即效率能够通过分享信息和共同计划使整体供应效率得到提高。供应链企业要实现预期的战略目标,客观上要求供应链中的企业进行合作,形成共利润、共担风险的双赢局面。
(2)加强信息交流与共享,消除信息的扭曲现象,优化决策过程
供应链企业之间应该通过相互之间的信息交流从而降低信息不对称性、不确定性、降低风险,求得长期发展。
(3)加强对供应链企业的激励
对供应链企业间出现的道德风险的防范,要积极采用一定的激励手段和机制,使合作伙伴能得到比败德行为获取更到的利益,来消除代理人的道德风险。
(4)柔性化设计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推进,产品更新换代的速度不断加快,柔性制造系统的使用日趋普遍。在供应链企业合作过程中,要通过在合同设计中互相提供柔性,可以部分消除外界环境不确定性的影响,传递供给和需求的信息。
(5)风险的日常管理
竞争中的企业时刻面临者风险,因此必须建立有效的风险防范体系。在预警系统做出警告后,要及时对紧急、突发的事件进行应急处理,以避免给供应链企业之间带来严重后果。减少由此带来的实际损失。
自1962年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德鲁克首次把物流领域称为“经济的黑暗大陆”,以及随后爆发的石油危机,物流这一环节的增值效益就越来越受到企业的关注,甚至被称为企业发展的“第三利润源”。之后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发展,企业越来越关注核心竞争力的提升,而将非核心业务进行外包,企业物流活动的范围变的越来越广,可以说已经从传统物流阶段逐步进入到了供应链时代。因此物流管理必须不断的改革创新,才能在供应链管理中发挥最大的作用,进而提升企业竞争力。然而我国企业物流目前的发展状况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阻碍了企业的发展。本文就立足我国企业物流发展的现状,提出如何在供应链管理的背景下加强企业物流管理的几点建议,以期抛砖引玉。
一、我国企业供应链物流中存在的问题
(1)传统物流理念的影响。当前,我国企业的物流模式仍然广泛采用仓储运输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等传统的运作方式,企业基本依靠自身完成采购、仓储和配送等业务。这种模式将物流看作对企业主营业务的一种支持活动,一种辅助性功能。由于对物流活动不够重视且专业化程度不足,必然导致物流管理水平也相对比较落后,从而影响了企业整个供应链物流的效率,这将会导致企业在在消费者需求日益多样化和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难有立足之地。
(2)物流基础设施的落后。近年来,虽然我国企业普遍重视物流设备的自动化及信息化建设,但是仍有很多企业,对仓库、车辆、装卸搬运设施等方面投入不足,物流设备基本上是半机械化为主,物流作业仍以人工操作为主,工作效率较低;此外,各企业物流信息系统建设也极度不平衡,在整个供应链上,实体的流动离不开信息的传递,只有了解货物在物流过程中各个环节的实时动态,才能保证企业的正常运行,然而由于企业引入信息系统高昂的`成本费用,致使很多企业望而生畏,以致信息无法在供应链上进行良好的传递,阻碍了企业高效率地开展各种物流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