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通常把大众传播媒介产生以后的时代划分为两个媒介时代,第一媒介时代是指以报纸、电视、广播为主的大众传播时代,是一种“播放型传播模式”盛行的时代。第二媒介时代则是一种可能促成集制作者、销售者、消费者于一体的系统生产的替代模式,它是以信息高速公路的先期介入,以及卫星技术与电视、电脑和电话的结合为契机的,双向的、去中心化的交流模式。正是这种模式,颠覆了传者和受者的'界限,使信息生产、传播和消费合二为一。③
在传统的媒体环境中,传者和受者的角色是固定且稳定的,有一批经过专业训练的新闻从业人员通过报社、电台、电视台等传播机构,大规模地传播信息。在这样的信息强势面前,普通受众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
而手机媒体出现以后,受者不再仅仅处于被动接收地位,想看某个节目,不必在某一固定地点或固定时间收看。另外,人们可以通过手机作为某一事件的当事人或旁观者,将信息发布出去,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传者。
目前,大部分手机可以录音,还可以拍照,可以上网,普通人利用手机可以完成一个记者和编辑需要做的全部工作。
手机媒体的发展顺应了媒体移动化的大趋势
通过对当今传媒发展中各种新传媒形态、新传播手段的梳理,我们很容易发现,媒体移动化是目前的大趋势。目前的手机移动通信与传统固定电话通信最大的区别,就是传统固定电话通信不得不固定在一个地点,而手机移动通信则可以随时随地建立联系,使人们摆脱了“固定”的束缚,联系更加便利,从而“获得了新的意义上的自由”。④
手机移动通信工具的出现及其与传统媒体形态的结合,很好地顺应了媒体移动化的趋势。从最早的短信新闻播报,到目前种类繁多的手机报形式,以及手机广播、手机电视的逐渐普及,一条新的价值链正在形成,诸多产品形态也在融合中不断分化,形成新的产品链条。这更进一步拓展了移动媒体的发展空间,也在逐渐改变着传统的舆论格局。学者陆小华就坚定地认为,媒体移动化是不能忽视的历史趋势。⑤
为传统媒体带来挑战的同时也提供了机遇
传媒生态圈和自然界的生态系统一样,也在通过自身的生产再生产和与外界的能量交换,不断地维持着媒介系统的动态平衡。新的因素出现时,现有的平衡便会被打破,通过一番优胜劣汰的丛林法则之后,会出现新的平衡状态并在一定时期内运转下去。
手机媒体的出现便是这样一种新因素,它改变了大众传播媒体的传统格局,使原有的平衡状态被打破。一个不争的事实是,手机媒体在一定程度上分割了传统媒体的受众群体和广告份额,还间接分散了人们对传统媒体的消费能力和兴趣。我们知道,受众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手机媒体的出现导致很多受众与传统媒体渐行渐远,转而投入新兴媒体的怀抱。
在迅速占领青年人群体的受众市场的同时,手机媒体还以纯信息和纯商业的姿态占据了另一个竞争优势,即跨媒体和跨地域传播。手机传播的多媒体化特质让人感受到的是对综合感官的立体“按摩”,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只要拥有手机媒体,信息便会如空气一样包围着我们。
所谓“二次销售”理论,就是通过吸引受众的注意力获取媒体内容收益,然后把受众打包出售给广告商,赚取广告利润,也就是说,媒体是在拿受众的眼睛和耳朵做生意。传统媒体的盈利模式可以通过与手机媒体的结合得到改善。这可以从20xx年“超级女声”节目的火爆窥见一斑。“超级女声”节目通过传统媒体制作播出节目,吸引受众观看,同时鼓励受众发送手机短信积极参与,媒体一方面从广告商那里兑现观众的广告价值,另一方面与服务商分享受众参与带来的丰厚利润。对于曾经严重依赖广告收入的传统媒体来说,与手机媒体的联姻无疑会“合则两利”。
注释:
①③靖鸣 刘锐:《手机传播学》,新华出版社,20xx年版
②刘津 张金玺:《手机短信怎样改变我们的生活》,《中国传媒科技》,20xx年第2期,第39页
④⑤陆小华:《新媒体观》,清华大学出版社,20xx年版
摘 要:本文以独立实践课和学科竞赛作为研究对象,探讨专业实践在新闻传播教学中的开展情况、实施的效果、存在的问题及今后要解决的办法。发现,这两项专业实践活动在师生中有一定的影响,对教学活动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在完善学生的心理素质、增进师生关系、促进就业也产生了较大的作用。但这类实践活动由于是在课外开展,还存在不少问题,比如平台建设、科学管理、有效宣传等方面都还亟需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