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游戏教学可以提升幼儿语言驾驭能力
在幼儿阶段,幼儿除了学习常识性知识,更要学会如何表达自己的想法。如何让幼儿主动开口是提升其能力的重点及难点。游戏教学中的角色扮演可以有效解决这一问题。例如,在扮演角色时,幼儿通过对日常生活中该角色的语言特点进行模仿,可了解到接人待物的相关知识。因此,游戏教学有提升幼儿语言驾驭能力的作用。
四、结语
幼儿教育作为系统教育的起点,其教学模式的选取是否符合幼儿特点将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游戏教学在幼儿教育中有提高学习效率、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提升幼儿语言驾驭能力等作用,值得在幼儿教育中作为重点教学模式进行推广。
参考文献:
[1]陶云娣.论幼儿教育中的民间游戏教学创新的基本经验——小班民间游戏《小兔和狼》为例[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xx(6):118-119.
[2]陈艳红,刘红.幼儿教育中游戏教学模式初探[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xx(4):118-119.
[3]乐元芬.试述游戏在幼儿发展中的地位及作用[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xx(S1):88-89,93.
[4]蔡清吉,张传堂.回归游戏教学——对幼儿教育“小学化”的思考[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xx(10):136-138.
一、传统美术课堂教学模式的弊端
随着新课改的实施,传统美术教学的弊端逐渐暴露出来,严重阻碍了学前儿童对美的探求。首先,在传统的美术教学活动中,教师多采用讲解、板书、多媒体等的方式来向学生讲授知识,学生也只是被动地接受美术知识。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模式禁锢了学生的思维,忽视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进而导致了孩子们对美术课失去了兴趣。课堂教学主要是“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美术知识为中心”的传统模式,这种传统教学模式与美术这一要求非常个性化的艺术背道相驰,难以培养出具有活力、创造力的学生。其次,在传统美术教学中,教师主要是通过点评学生们的作业效果来判断其对技能的掌握情况,而点评作业依据的又是专业的美术技能知识,“像与不像”便成为了评价学生作品的重要标准,只有那些画得像真实事物、画得像教师所画的作品才是优秀的。这种单一的评价标准使得美术教学完全偏离了素质教育的轨道,阻碍了美术教学的发展。再次,在美术教学过程中,所采用的美术材料内容仅仅局限于美术知识的范围,只看重学生能否掌握专业技能,而对其他知识的涉及则较少,其内容脱离了儿童的生活,使得学生对美术课产生了疏离感。传统的美术教材过于重视美术知识的严密性,使得儿童发挥空间较小,无法培养学生个性化的兴趣和审美能力。
二、实施美术课堂有效教学模式的意义
美术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让儿童了解美、感知美、创造美。教师在美术教学过程中,针对儿童的心理特征、年龄特征可建构有效的教学模式,进而逐渐培养他们对自然、社会中的美好事物的审美能力以及对艺术的热爱,使得他们在追寻美的活动中能够潜移默化地获得美的感染,陶冶情操,从而逐步提升了自身的艺术素养水平。
1.建构有效的教学模式
有利于培养儿童的创造力美术教育是培养儿童创造能力的最佳途径之一,美术教育的本质就是创造性的教育,这也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美术教学活动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儿童全面而个性化的发展,建构有效的教学模式,引导和挖掘出儿童的个性潜能,发现、保护、发展并强化他们的艺术个性。如在美术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写生、记忆、欣赏等方式来激发学生们的创造思维,培养学生们的创新能力,鼓励他们要发挥自己的艺术个性,创造出真正属于自己的作品。同时,教师建构有效的教学模式,也能够锻炼儿童的观察力、感知力、想象力,培养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2.建构有效的教学模式
有利于培养儿童非智力因素的发展非智力因素主要是指除了智力因素之外的心理因素,主要包括意志、求知欲、自信、独立、自我意识等。传统学科教学主要注重儿童智力因素的培养,而美术课堂教学,主要依据的是儿童的心理特征来建构有效的教学模式,进而可引导学生在欣赏美术作品时,能够培养其求知欲和对艺术的兴趣;在进行作品创作时,可通过让学生完成一幅作品来培养其坚定的意志、耐心。建构有效的美术教学模式也有利于逐渐树立起学生的自信心,通过对学生的作品进行展示和点评,来让儿童树立起良好的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