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 > 教育毕业论文

小学家庭教育论文15篇

0 阅读22 页
论文助手微信号: bylw8com 论文客服QQ:3346581880

  二类,这样的孩子跟小老头似的、每天慢悠悠,晃晃荡荡,不爱发言,什么都慢,什么都处于边缘,回家也比较慢慢悠悠的,比较敏锐、敏感、脆弱,他的快乐源自内心,这样的孩子属于听觉型,适合当艺术家,这样的孩子占20-24%的比例,这种小孩,不爱说话,能点头就点头,他们不出声,即使很激动。老师一般不喜欢这样的孩子,他敏感,要求完美,作艺术,高科技领域的最好,包括陈景润、包括爱因斯坦都是听觉型的;三类,这样的孩子一早背着书包就来了,人到声到,一到班级就能看到他招猫斗狗,上课不太注意听讲,老师让他向东他向西,老师让他抓狗他就摸鸡,不愿看书,总愿意说话,玩没问题,劳动也没问题,一考试就班级倒数,这样的孩子是动(触)觉型。3岁以后就精力旺盛,不爱睡觉,生命能量强,创新精神强。目前的教育方式不一定能都适合这些孩子,所以家长要知道自己的孩子是属于哪种类型,因材施教,帮助他们找到适合他们的学习和生活方式。

  积极心理学在教育中为我们提供了很大的帮助,不仅在学校教育中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实施教育,而且,也可以促进家长转变教育观念,更加欣赏孩子的长处,接纳孩子的不足;以欣赏、发展、积极和更具智慧的眼光看待孩子的成长。如此,家长与孩子的亲子关系更加融洽和谐,家长们也可以真正地享受与孩子共同成长的快乐,最终达到孩子成长、家长成长;孩子幸福、家庭幸福的理想境界。

  小学家庭教育论文 篇3

  摘要:小学生厌学的事件屡见不鲜,表现为学生对学校生活积极性不高,对学习产生厌倦情绪和逃避行为,若置之不理长此以往不仅会使成绩下降而且容易产生心理问题。本文从家庭教育角度,从家庭中学习目标设置的方面来分析问题成因并提出对策。

  关键词:小学生;家庭教育;厌学

  1小学生厌学的成因分析

  杜威在《民主与教育》中指出:任性和反复无常是一种猛然的爆发,是对环境适应不良引起的,凡是外力强迫的或听从命令的行为,而且行为者在听命行事中没有自己的目标可达到,或者不明白该行为与其他行为有何关联,就会反复无常的任性表现[1]。由此可见,对儿童厌学的“任性行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理解为学习目标出现问题。

  1.1家庭中的学习目标不合理

  当儿童产生厌学情绪时,首先要考虑养育者为儿童制定的学习目标是否合理。杜威认为,如果教育目标是不切实际的,恶果之一就是因为根本行不通而导致胡乱利用眼前条件。望子成龙是天下父母心,比如养育者均希望儿童在学习成绩上成为“第一名”“名列前茅”,常常以此为儿童的学习目标。然而这种情况会产生两方面的问题:(1)养育者会因为该目标而急切地为儿童报各种昂贵的课后补习班,而忽略儿童自身实际,也不计补习班的真实效果。倘若脱离了儿童自身情况,儿童也会为此痛苦,上课走神,学校效果不佳,徒增学习负担。(2)儿童缺乏为此学习的动力。比如儿童的成绩在中等左右,但养育者要求每一次考试都达到“第一名”,显然不具备现实可行性。管理学中期望理论说激励动力等于期望值乘以效价,对结果的渴望和达成结果的难度同样重要[2]。也就是指即使达到目标的奖励回报再丰厚,当目标遥不可及的时候,动力值依然不高。即无论采取何种奖励与回报,当为儿童制定的学习目标难度过大时,儿童学习的动力依然不强,不愿付之行动。由此可见,脱离实际的目标会造成儿童产生畏难情绪、打消学习积极性,失去动力。

  1.2儿童个人目标不受重视

  《民主与教育》中提到,儿童的养育者往往定下他“自己的”目标当作孩子应有的成长目标。儿童的学习目标多为养育者或者学校、老师代替儿童制定,属于外定的目标,而非儿童根据当下自身经验和自身情况得出的目标。两种目标没能有效的协调而产生矛盾让儿童无所适从。儿童天性被压抑,也因此难以调动积极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1.3对学习目标缺乏沟通和理解

  儿童厌学也可能是出于对他人订立的学习目标的不理解。儿童尚处在成长阶段,社会经验缺乏,对于养育者要求其积极学习不能够清楚的理解———比如“为什么要好好学习”“学习有什么用”———因而困惑不解,没有学习的积极性。但有部分养育者认为道理浅显无需与儿童进行这方面的沟通,或者“长大了就明白了”,或者认为成人这样说儿童自然就会理解,并没有站在儿童的角度来看待问题。这种分歧自然而然就造成了儿童无法理解学习目标,对其感到困惑,缺乏学习动力。

首页 上一页 2 3 4 5 6 7 下一页 尾页

猜你喜欢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6-2024 毕业论文网 版权所有

苏ICP备14005682号

联系邮箱:Lw54@vip.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