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建设与教学研究
20世纪90年代起,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进入快速发展时期。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在我国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下面是小编搜集整理的相关内容的论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摘要:随着ERP在企业中的广泛应用,会计信息系统已成为企业ERP上线后的核心组成部分,而“会计电算化方向”也已成为中职学校会计专业的一个重要分支方向。为此,借鉴德国“双元制”理论,从如何培养适应企业对中等会计电算化人才的需求实际出发,提出基于岗位能力的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建设及课程教学的方法与策略,以实现中等会计电算化人才培养的有效性与可持续性。
关键词:双元制;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建设;教学研究
1引言
随着ERP在企业中的广泛应用,企业对会计人才的需求逐渐倾向于对会计信息系统的应用能力上,对会计实务能力的重视程度逐渐降低。因此,“会计电算化方向”渐渐成为中职学校的一个热门专业,也更加适应了会计专业人才市场的变化。传统会计电算化专业教学更多的是在课堂上学习理论知识。学生在两年的时间里要完成多门专业课程的学习,包括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财经法规、会计电算化等。为适应学生“会计从业资格证”的考证需求,许多学校在课程设置及学时分配上均侧重三门考证课,使得学生在校期间主要围绕着这个资格证而学习,导致课堂教学更多的是纸上谈兵,忽略了学生的动手操作,即便是上机实训课程,如会计电算化等也多是为应付考证需要而分章节或挑重点的学习,没有构建一整套账目和操作流程等。学生到毕业时还是懵懵懂懂,不知道企业里的每个会计岗位需要做什么(WHAT),具体如何操作(HOW),为何如此操作(WHY),以及岗位之间如何分工与合作等。
2“双元制”理论的借鉴
“双元制”是一种职业技术教育形式,其来源于德国。所谓“双元制职业教育”,强调的是以企业培训为主,但同时又在企业和职业学校进行培训,以达到学校理论知识与企业实践相融合的目的。在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下学生具备双重身份:在学校是学生,在企业就是学徒工。双元制的优势在于把学生培养成一个全才,不仅是完成某一工作岗位的任务,而是可以完成职业领域的所有的任务。这也区别于某一工作岗位的岗位培训,它希望学生能掌握一种职业能力,为年轻人提供职业培训。德国“双元制”理论带给我们对职业教育的岗位任务重新认识,首先,我们认识到岗位任务的培训在职业教育中是不可欠缺的,这也为我们研究岗位任务奠定了理论基础;其次,让我们进一步认识到,它是某领域的职业能力,不局限在一个岗位,从这个角度理解“双元制”,它应该是动态的,随着社会对某一工作能力要求的变化,而及时给予调整。基于“双元制”理论,会计电算化专业的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不仅要关注专业能力培养,而且更要关注关键能力培养;不仅要关注直接对口岗位的职业能力培养,而且要关注相关岗位的职业能力培养。为此,我们把会计电算化专业定位为培养具有在收银、仓管、出纳、会计以及在储蓄、营销、文员等岗位就业的综合职业能力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
3基于岗位能力的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建设
基于“双元制”理论,会计电算化专业的综合职业能力培养应更关注于关键能力培养,从岗位能力出发,这为会计电算化专业的课程设置、“四合一”综合实训室、教学软件的引入及综合性实训等方面提供了新的思维。
3.1以岗位能力引领专业课程设置结合中职学校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内容,选定收银、仓管、出纳、会计、会计主管、储蓄、营销、文员等岗位进行职业能力分析,在此基础上,构建与工作岗位能力对应的课程。如基于学生已学的《会计基础》、《出纳》、《点钞》、《翻打传票》等专业课程,结合最新教学改革实验教材《会计岗位综合实训》和《企业沙盘模拟实战》等,选定出纳、会计员、会计主管等工作岗位,分析岗位的主要职责,更能让学生明确所学知识如何整合并指导其实际工作流程,使学生更直观的体会到工作岗位与课程内容的对应关系,以便在岗位工作中主动查阅、获取课程知识,体会主动学习带来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