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自我认识不足
初等教育毕业生在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就业形式时,越发感觉自我成就感下降,对自身所学的专业知识、工作技术能力信心不足。尤其是和众多高校的本科生、研究生竞争,更是增加了很多的压力。而与此相对应,社会对专科学生群体的评价也有所偏低,毕业生对自身的自信度的下降似乎陷入了一个恶性循环。经过调查发现,70%的专科毕业生要经过一年左右的时间才能调整好自己的身心状态,完成角色的转变。所以,对于刚毕业的学生来说,拥有积极健康的心态以及对自身能力的合理定位显得尤为重要。
2学校教育管理机制不严密
学校是大学生职业规划形成的重要场所。可是现行的学校教育管理机制不严密,没有在现有的条件下给学生提供良好的实习实践锻炼机会,导致学生的实际技能掌握不够好。一些学院的微格教学,因缺少教师细致的指导而成为形式。有一些挂牌的实习实训基地,学生去实习实训的.时间有限。学生在学校学的基本功没有机会发挥,实习实训并没有起到应有的锻炼效果。许多学生反映,理论课教学的时间较多,许多课程的教学内容比较陈旧,实践的机会太少。学校的就业指导服务形式较为单一,就业指导服务内容和方式有待深入和改进,学校的就业指导和用人单位的实际情况有所偏差,没能有效地帮助毕业生在步入职场前树立良好的职业适应观念,做好适应就业环境的准备。
3用人单位压力加大
毕业生在职业适应中遇到的问题主要源于用人单位所施加的种种压力:比如学习新知识、新技能的压力;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以及职业前途压力等。工作难度的加大,使得刚刚踏入社会的毕业生出现了心理压力过大。通过分析,初等教育专业的毕业生如果缺少了政府的扶持,他们还是一样不能通过教师招考,用人单位就无法合理分配人才,使人尽其能;如果学校不改变教学计划,就跟不上社会的发展需要;如果毕业生自己不摆正位置,调整好心态,就没有办法施展才能,发挥特长。
四、初等教育毕业生职业适应性的应对策略
传统的学校教育与严峻的社会现实存在一定的脱节:学校教育偏重于理论知识的传播,而人才市场更需要的是扎实的技术能力;学校教育以学生的分数和守旧的操作来衡量实效,而现实工作中除了需要具备专业技能外,还需要具有勇敢的创新能力。当学校教育与社会矛盾没有得到解决时,由此塑造出来的人才是很难适应新鲜、多变、充满挑战的职场生活的。初等教育毕业生在职业适应中所遇到的这一系列问题,需要学生个人、用人单位、高职院校的共同努力。endprint
1毕业生自身
首先,毕业生选择的就业单位,其组织氛围应尽量与毕业生个人的性格相契合。毕业生在应聘前,应对自己心仪的岗位、单位,甚至整个劳动力市场状况有较深入的了解,并对自己的综合能力、性格特点有基本的认识,以便更好地与就业单位匹配,对未来工作做出正确预期。其次,在进入劳动力市场后,毕业生应及时调整心态。面对自我成就感下降,进行积极的自我调节,增加对自身工作能力的信心。另一方面,毕业生也应对自己的角色做出准确的定位,培养认真负责、吃苦耐劳的奋斗精神,虚心学习。
此外,在职业准备的过程中,毕业生需要认识到实践对于提升心理素质和工作能力的重要性。在大学期间应积极参加微格教学以及各类实习实训的实践教学活动,提升自身的工作执行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沟通交流能力[2]。
2用人单位
首先,应明确告知工作的具体信息,保持良好的沟通交流,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以便缩短毕业生从学生角色向工作角色的一个转变过程。其次,可以建立更为高效的激励制度,针对新一代毕业生的特点,提高工作效率,间接提升新入人员的自信度。最后,用人单位为促进员工的个性化发展,对员工管理的时候,应注意沟通引导的方式方法,最好以导师的角色引导毕业生快速地适应自己的工作内容;还要注意培训毕业生遵守单位的规章制度。当刚参加工作的毕业生遇到困惑、压力过大的时候,单位要适时派出相关人员进行协调,引导毕业生合理的调整情绪,排解压力,解决困难[3]。
3高职院校
高职院校作为培养学生职业适应能力的重要场所,对毕业生工作岗位适应性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尤其是使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形成良好的就业心态,并适应职业环境具有深远的意义。高职院校应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见习、实习实训的实践锻炼机会;认真做好学生的假期社会实践和顶岗实习工作;在校期间利用学校合理资源系统地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帮助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就职心态;即将毕业的学生应加强职业适应性教育的宣传和培训力度,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未来职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