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施策略
(一)精彩导入,激活思维
新课的导入是课堂教学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精彩的导入既能创设一个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情趣盎然,注意力高度集中,同时又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起强烈的求知欲望,使学生饶有兴趣地投入到新的学习情境中去,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从而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有效学习。如在教学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5的乘法口诀》时,笔者利用低年级学生喜欢猜谜语的特点,让他们猜谜语:“十个丫丫,分成两家;光会干活,不会说话。”学生很快猜出。
笔者说:“我们的小手上也有许多数学问题,你们发现了吗?”这时,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从一只手有几个手指入手,让学生填表:一只手有多少个手指?两只手有多少个手指?三只呢?四只呢……并试着说出算式。当学生说出一部分后,笔者再让全班学生一起动笔写出加法和乘法算式。这样情境像磁铁一般,吸引了学生注意力,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行有效地学习,为后面编制5的乘法口诀奠定了基础。
(二)充分预设,有效生成
构建有效课堂既要精心预设又要注重生成。教师首先要有生成意识,善于抓住和筛选有效的生成资源,反思教学行为,及时调整预设方案,促进学生深入探索,让学生在“生成”中建构属于自己的认知结构。如在教学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在用数方格的方法得到了一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后,笔者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想一想,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和哪些条件有关?学生们情绪高涨,有的认为和底有关,有的认为与底边的高有关,有的认为与斜边有关。但一个学生说:“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相邻的两条边的夹角有关。”尽管超出了原有的预设,但笔者没有立即予以否定,而是及时调整方案,引导学生进行探究、验证。这样,巧妙选择有价值的生成性资源,恰当引导,促使学生对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这一内容掌握得更为牢固。
(三)动手操作,探究实践
小学生学习数学是与具体实践活动分不开的,重视动手操作,诱导学生通过多种感官的协调活动。通过动手操作不仅能够将抽象化的数学知识变得更加直观,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而且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探究意识,促进学生学会用数学知识思考、用数学知识思维。
如在教学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分数的意义》时,笔者让学生用手中的长方形纸来折一折、分一分、画一画等,让他们在操作中自己去探索、发现,并借助图形语言去体会单位“1”的含义,理解分数的意义,学会用分数描述生活中的事件。这样不仅让学生亲身体验到主动探索获取知识的愉悦,增强学生学习的动力和信心,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有效练习,提高效率
课堂练习是一堂数学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进一步深入理解知识、掌握技能技巧、培养情感和态度、促进学生深层次发展的有效途径。教师要着眼于学生的发展,着眼于学生的知识的积累、素养的积淀,精心设计新颖有趣、多元化、个性化的练习,引导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学习了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年月日》的知识后,笔者让学生制作一份20xx年的年历卡。
(1)圈一圈,在年历卡上分别圈出父母和自己的生日。
(2)看一看,父母和自己出生的那个月各有多少天?
(3)想一想,从出生到现在,你碰到过几个闰年?分别是哪几年?这样有意识地将现实生活和数学学习联系起来,让学生做到学以致用,提高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结语
总之,有效性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基本价值追求,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力保障。教师应本着为学生发展服务,促进学生自身学习方式的改变和学力的提升为根本,将新课程理念具体化为现实的、有效的教学策略和教学形态,并不断加以完善和创新,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数学中的规律时时刻刻都在我们生活中,只要用心去体会,就能感受到数学的'乐趣。
外婆家的院子里有一棵很大的橘子树,今年长了很多的桔子,妈妈问我一共有多少个桔子,我数了好多遍,得数都不一样。我围着桔子树转了几圈。忽然,我想到了!树上有三个分枝,我把它们分别编号1号、2号、3号。我点了1号枝上的桔子有10个,2号14个,3号18个,10+14+18=42个,我终于数清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