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教育实现自身价值
背景:语文人格教育研究是上海市程红兵语文名师培养基地的一项研究课题。以下内容是他们的一次研讨会记录摘要。为此,程红兵老师为全体学员作了一次关于语文人格教育的专题讲座,阐述了自己关于语文人格教育的基本观点。程老师认为语文人格教育,就是教师在语文教学活动当中,有意识、有计划地结合语文知识的传授和语文能力的培养,对学生实施人格教育的活动。研讨是在这个背景下进行的。
●学校教育中要通过什么渠道来实施人格教育?
孙宗良:对人格养成在教育中的意义我们都是能够认识到的,关键是需要落实通过什么渠道来进行人格教育。程老师在讲座中提到了在学校教育中,人格教育必须靠学科教学来实现。
程红兵:我的看法是,学科当中承载着多少年来社会的文明财富,人类的文明财富转化成课程资源,来发挥它的培养人的作用。所以,学科教学是所有青少年的人格形成的主要的教学形态。同时,学生的人格成长需要在集体的教育环境当中,通过对课程资源的学习、交流,来实现他的人格成长,来发展他的人格。
●为什么要在语文教育中进行人格教育?
张广录:语文学科和人格教育有着密切的联系,但现在语文界的声音似乎更重视语文本身的学科特点,往往有反对把语文课上成政治课班会课的声音,那语文的学科知识和人格教育之间的.关系究竟该如何把握界定?语文学科的价值点究竟是什么?
孙宗良:新课标对语文学科的性质界定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我认为语文有多重教学价值,比如基于语言知识的价值,基于语体知识的价值,基于语用能力的价值,基于文本思想意义的价值,乃至更丰富的文化精神价值,等等,这些价值都具有丰富的育人因素。
程红兵:确实是这样的,语文教育的育人因素很丰富,换句话说,语文教学中的人格教育因素当然也很丰富:经常有报刊杂志包括很多专家谈到,教材就具有育人作用,我们上课使用的课文本身,就可以陶冶学生的人格情操;我们语文教学有逻辑因素,它可以优化学生人格中的认知结构;语文教学有伦理道德因素,它可以优化学生人格当中的伦理结构;语文教学中有审美因素,有助于优化学生人格中的审美结构;语文教学中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有助于培养孩子们的自主意识,等等。这是罗列和举例,其实还可以更广泛地把它延伸开来,举出更多的例子。
孙宗良:语文文本中确实充满人格教育的因子,这些因子构成了语文课堂最有价值的东西,比如《跨越百年的美丽》,可以让学生看到生命因何而伟大,正是由于居里夫人崇高的生活目标与高尚的生命境界,才使她的青春美丽换位到了科学教科书里,换位到了人类文化的史册里。而在《密室日记》中,学生则可以感受到一种艰难中不屈的生存追求,一种摧残中美好的道德渴望,一份黑暗中执著的未来憧憬,安妮正是以她在困境中积极乐观的心态,超越了年龄,超越了民族,也超越了历史,而成为现代人的精神图腾。
张广录:您所说的这些内容在我们的语文课上应该是和语文学科知识的教学、学科能力的培养有机融合的,但在我们的课堂上却往往呈现出各自为战、相互隔绝、油水分离的状态,往往是突出了人格教育的因素,却丢失了对学生语文学科能力的培养,被人指责为把语文课上成了思想政治课或者班会课。面对着诸多的目标和要求,语文课实际最难上。
孙宗良:所以,我们需要寻找能够来统帅整个语文课堂诸多目标的核心价值。人格教育,就是语文课堂的核心价值之一。语文教育缺少了人格教育,就不是完整的语文教育,程老师,我这样看对吗?
程红兵:是的,语文教育必须进行人格教育的原因在哪里,我做了一个非常粗浅的罗列:首先,是我国传统的教育,特别是传统的语文教育,虽然它没有用非常明确的人格概念来表述,但它实质上是以人伦教化为核心的道德教育,这种人伦教化的思想在语文教学当中是非常明显的。它通过学习诗书礼乐经史典籍这样所谓的语文教材,也可以说是历史教材,也可以说是政治教材,也可以说是道德教材等等,来培养它认为理想的人。所以,传统教育说到底是人文的教育,塑造人格是我们一贯的习惯,是一种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