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通过操作帮助学生形成技能
这里的数学技能主要是指操作技能,是一种需要借助一些工具才能完成活动任务的技能,如测量、绘图、制作等技能。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不少是有关数学操作技能方面的知识,如画长方形和正方形、作已知直线的垂线和平行线、画规定大小的圆等。这些知识的学习必须让学生通过不断的练习,掌握相关的操作步骤,形成必要的技能。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下,在与同伴的合作中,利用数学工具完成特定的任务,并明确做什么和怎么做,从而熟练地利用数学工具开展学习。在传统教学中,学生要掌握操作技能,常常是通过教师的讲解、演示后,再由学生模仿操作,并通过大量的反复训练而掌握的。但如果长期模仿和强化操作,会封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学生的长期发展是不利的。我们知道新技能的建构一定是建立在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和已经掌握的技能之上的。所以教学中在教师讲解、示范之前,让学生先独立尝试操作,完全是可以的。如在学生知道了平行的定义后,可以放手让学生尝试画画平行线。学生会先画一条直线,再移动一下直尺,然后画出另一条直线。仔细观察会发现学生似乎有所顾忌,只是稍稍移动了一下直尺。在教师要求把直尺移动的幅度加大的情况下,学生画平行线的问题也随之冒了出来。让学生量一量两条直线之间的宽度,看看是否相等,不少学生就会发现两条直线延长后会相交。问题是出在画、移尺、再画这三步的哪一步上呢?学生一检查就能发现是移动尺子的时候出现了问题。那么怎样移动直尺才能避免直尺晃动呢?学生调动各种经验和技能,对移动尺子进行了丰富多彩的演绎:有的学生把直尺沿着练习本的边上移动,有的学生把直尺一端靠在另一把尺子上移动……画平行线这一新的技能教师不必多说,学生已经是很有把握了。
四、通过操作帮助学生求异创新
事实证明,数学课堂教学中通过有效的操作活动能够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只有学生在动手操作时,学生大脑中的创新区域才会被触发,才会有利于激起学生求异创新的欲望,从而促进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发展。动手操作有利于学生形象思维和发散思维的培养,而发散思维又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在具体教学中教师要尽量为学生创造各种参与操作活动的机会,尽可能地让学生通过动手摆一摆、量一量、折一折,接着再做一做、看一看、想一想,让学生在这些操作活动中亲身体验,使他们通过操作在大脑初步形成表象,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促进学生发散思维的发展,从而不断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例如在教学“角的度量”时,在学生初步掌握了用量角器量角的度数的方法后,再创设让学生动手操作的情境,促进学生思维的求异创新。在学生掌握了用量角器画角的基础上,教师再提问:“如果不允许你们用量角器,你们还能准确无误地画出120°的角吗?”学生带着这样一个问题又重新投入到动手操作的实践中去。很快学生就得出了两种不同的画法:用三角尺上的一个直角和一个30°的角拼在一起可以画出120°角,或者用三角尺上两个60°的角拼在一起来也可以画出120°的角。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用自己的方法画出了120°的角,得到其他同学的认可和老师的表扬。此时,教师再提出问题:“还有其他不同的画法吗,比一比,看谁的想法最与众不同?”这样的提问,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热情,学生争先恐后地又开始了新的探索,又发现了另一种画120°角的方法:把三角尺60°的角放在一把直尺上面就可以画出120°的角,也就是用一个平角减去60°就可以得到一个120°的角。之所以会出现这么多的方法,是因为学生动手操作。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鼓励学生在操作中寻找不同的方法,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对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前言
线段图的使用,为小学数学应用题的教学提供全新的教学方向,同时也让小学生对于应用题的理解和解题思路提供更好的帮助。因为在数学应用题中,涉及的数量关系和数学逻辑关系相对比较复杂,由于年龄的特点小学生的理解能力还不是很强,通过线段图的实际应用,能够让学生对应用题进一步理解,从而更好的学习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