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社会保障成本
是指保障教职工在暂时或长期丧失使用价值时,确保其最低经济生活需要的社会福利性支出。具体包括:(1)“四险一金”:养老、失业、医疗、工伤保险、住房公积金;(2)特殊岗位健康成本;(3)遗属补助、抚恤费;(4)为职工办理的其他商业保险
5.离职成本
是指教职工在服务期内,离开岗位,使学校蒙受的损失或付出的代价。包括:离职前的效率损失、离职时的补偿支出、离职后的空岗成本等
二、高校人力资源成本核算原则
由于高校属于公益性的事业单位,在人力资源成本核算中,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1.历史成本原则
即将有关人力资源招聘、开发、使用、遣散等费用,按原始发生额归集,客观可靠。
2.权责发生制原则
即对于当期发生的人力资源费用进行必要的成本效益分析,合理地分摊到每个受益期间,保证高校的持续经营,稳定发展。
3.相关性原则
即人力资源会计,向人事劳资部门提供薪酬发放、师资培训等相关数据,向主管部门提供人力资源的投资、结构、流动状况,以利于岗位绩效考核,正确做出宏观决策 。
4.划分资本性支出与收益性支出原则
即对人力资源的投资成本,要区分其受益期间,分别进行会计处理:涉及多个会计期间,应予以资本化,将其价值合理分摊到每个受益期间;对于日常维护支出及小额经常性支出予以费用化,直接计入当期损益。
5.谨慎性原则
人力资源是一种特殊的物体,高校应随时关注社会经济环境、法律环境、市场环境的变化,及人才市场价值波动,提取人力资源价值风险准备金。
三、高校人力资源成本核算账户
1.“人力资产”账户
核算高校因人力资产增减变化情况。属于资产类账户:借方,反映人力资产的增加或评估增值;贷方,平时无发生额,只有当人力资源从学校离职或消失时,冲减人力资产总额;期末借方余额,反映现有的人力资产的原始成本。可根据人员类别、岗位性质、学历层次、职称结构等方法分设二级账户。
2.“人力资本”账户
与“人力资产”相对应,用来核算高校无偿引入、国家分配、短期聘用等人力资源的价值,及期末转入的学校所有人力资源的资本性支出和损益。属于损益类账户:借方,反映这些人力资源的减少额;贷方,反映这些人力资源增加的“原始价值”;期末借方余额,反映学校这些人力资源剩余资本额。可根据人员类别设置明细账。
3.“人力资源成本”账户
用来核算高校人力资源的取得成本和开发成本。属于资产类账户:借方,反映资本性支出增加数;贷方,反映期末转入账户的资本性支出,及离职时人力资源成本的转出数;期末借方余额,反映仍处于联系、引进、培训状态,尚未正式转为学校资产的人力资源成本。按成本的性质,设立二级账户。
4.“人力资源费用”账户
用于归集高校人力资本运营过程中的管理、保障类支出,以及当期应摊销的资本性支出。包括社会保障成本、使用成本、人事管理费用、资本摊销等。属于期间费用类账户:借方,反映高校对人力资源的投资成本应费用化的部分及人力投资(资本化部分)的每期折旧摊销数;贷方,反映年终结转“事业结余”账户的借方累计发生额。可按费用性质,设立二级明细账户。 5.“人力资产累计折旧”
人力资产属于学校的长期资产,学校应根据科技发展、环境及其他因素,将其入账价值在一定年限内摊销。属于“人力资产”的备抵账户:借记,反映人力资源从学校流失时,应转出的累计折旧金额;贷方,反映计提的折旧额;期末借方余额,反映人力资产累计摊销额。折旧率,可根据人力资源使用效益,对高级专家教授采用个别计提折旧率,对一般职工则采用集体计提折率;折旧期,可根据开发受益期与预计剩余服务年限孰短的原则来确定;折旧法,可借鉴企业采取年限折旧法或加速折旧法。
6.“人力资产减值准备”账户
受到职位、阅历、年龄、身体健康状况及敬业程度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人力资源的价值将随着经济发展、名师流动、专业更新而变动。根据会计谨慎性原则,提取一定比例的人力资本减值准备,如实反映人力资本的现实市场价值。 属于备抵账户:借方,反映人力资本升值后,冲回的减值准备,或人力资本流失时,转出已提的相关减值准备;贷方,反映当期准备提取估计损失金额,及实际发生的人力资产损失;期末贷方余额,反映人力资产可能存在的损失与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