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 > 汉语言文学
4 页 客服微信号: bylw8com 客服QQ:3346581880

探析太炎阅读过程中的学术批判精神

  章太炎先生阅读中的怀疑和批判精神特质,但是并不止步于此,太炎先生的批判精神具有学术创新的深远意义,以下是小编搜集整理的关于太炎学术批判精神探究的论文范文,供大家阅读参考。

探析太炎阅读过程中的学术批判精神

  章太炎先生学术深湛,藏书丰富。20世纪80年代初,经着名史学家、暨南大学教授陈乐素先生引荐,章氏后人将太炎先生生前三千多册藏书分批捐赠给暨南大学,由暨南大学图书馆收藏。在这些藏书中,有不少经太炎先生阅读并留下大量眉批、封面题签、书中夹条、篇章句读,这些学术成果,经暨南大学罗志欢等人整理后,辑录成《章太炎藏书题跋批注校录》一书,于2012年10月在齐鲁书社出版。该书精选了章太炎藏书中有着重要学术价值的太炎先生题签手迹等成果,具有相当高的文献价值和学术价值。从个人阅读史和学术研究的角度看,一方面记录了太炎先生的私人阅读史,一方面展现了太炎先生的学术精神。

  本文将从学术批判及学术创新的角度,探析太炎先生在阅读过程中体现出来的学术批判精神。

  姜义华先生在《章炳麟评传·序编》中,分析了章太炎先生在中国学术史上卓有建树的三个重要原因,其中之一是:章炳麟敢于怀疑,勇于批判,更重视建设,重视真理的揭示。因而,他在思想上、学术上的怀疑、批判、建设,格局都非常宏大而不偏狭。[1]也就是说,太炎先生在学术上的怀疑、批判精神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和意义。笔者在研读《章太炎藏书题跋批注校录》时发现,太炎先生在阅读过程中所蕴含的学术怀疑、批判意识,与其秉承的“求是”理念相一致。太炎先生在《菿汉微言》中说道:“学术无大小,所贵在成条贯。制割大理,不过二途:一曰求是,再曰致用。下验动物植物,上至求证真如,皆求是耳。人心好真,制器在理,此则求是、致用更互相为矣。”[2]45在《与王鹤鸣书》中也阐述了同样的观点:“学者将以实事求是,有用与否,固不暇计。”[3]151在《与钟君论学书》中亦曰:“学在求是”[4]279。陈平原先生在《“求是”与“致用”———章太炎学术思想核论》一文中,专门论述了章太炎学术思想内核中的“求是”理念。[5]太炎先生在中国近代学术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他在阅读过程中的怀疑、批判精神,与中国古代先贤们有着一脉相承的精神特质。这种特质就是,读书学习和做学问要有怀疑精神。

  章太炎先生藏书宏富,据统计,藏书中经太炎先生批注、句读、题签的书籍有60余种、600余册,批语、序跋、题记近800条。[6]5《章太炎藏书题跋批注校录》中辑录的书籍有46种,辑录的题跋批注近800条,内容涉及语言文字学、宋明理学、历史学、文学、佛学、医学等诸方面。[7]836其中有大量批注涉及学术怀疑和批判,通过对这些批注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将太炎先生的学术怀疑、批判类批注,分为质疑、存疑、指错、纠错等类型,下文将逐一列举批注实例。

  一、质疑

  质疑,是指提出疑问,待人解答,《辞源》曰“心有所疑,就正于人”[8]3242。太炎先生所读基本是古书,原书作者已经无法回应,但是所提问题仍然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可以激发学界继续讨论和研究。

  太炎先生所藏宋释道原纂《景德传灯录》三十卷中,“太炎批语”第16则曰:“秀禅师传法于普寂,见独孤及《三祖碑铭》,而此不言,何也?”[7]46对原文的史料缺漏进行质疑。第20则曰:“禅人不谙史传,以讹传讹,乃杨大年修《传灯录》不为考证,何也?”[7]48”对原文关于东晋许询的.年龄记载进行质疑,并反问当时学人为何考证不仔细,以致以讹传讹。

  太炎先生所藏宋许叔微撰《普济本事方》十卷与《类证普济本事方(续集)》十卷中,“太炎批语”第10则曰:“宋人常药皆用煮散,分剂甚轻。乃于流黄、水银反恣用之,何也?”[7]77第19则曰:“此方本范汪内补散,但多黄蓍一味耳。而宋世疡医已不复知,何也?”[7]84太炎先生在此,依据他对中医的精熟和对宋人用药习惯的了解,发现并质疑这本由宋人撰写的医书中不合当时常理之处。并且类似的发现和质疑在医书类批注中屡见不鲜,这里简录几则以便观其大概。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猜你喜欢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6-2024 毕业论文网 版权所有

苏ICP备14005682号

联系邮箱:Lw54@vip.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