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为文学创作带来的新气象及其不利影响
网络文学创作在传统的线性叙述中搭设多媒体并置的信息平台,把语言叙述与声音表达、图片展示、音频、视频融为一体,以下是小编搜集整理的一篇探究网络为文学创作带来新气象的论文范文,供大家阅读借鉴。
近年来,互联网日新月异的发展,使曾经稳居高位的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介受到巨大冲击,更对文学创作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这种现象虽然引起了不少人的关注,但他们更多讨论的是网络与文学阅读(接受)、作品传播等环节的关系,文学创作这一最核心最基础的环节与网络的关系却未受到应有的关注。
一、网络为文学创作带来新的发展气象
(一)扩大和更新了文学赖以存在和传播的物质媒介
媒介是能让人与人、物与物以及人与物产生关联的一种物质,“介于传播者与受传者之间的用以负载、传递、延伸特定符号和信息的物质实体”。在文字产生以前,文学受到时间和空间的极大限制与约束。文字产生以后,文学活动的物质媒介基础得以飞跃式的改善。东汉蔡伦制造了适合书写的植物纤维纸,使纸成为普遍使用的书写材料。雕版印刷与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更使纸成为文学活动中垄断性的物质媒介。互联网是一种高科技的传播媒介,打破了纸张在物质媒介上对文学的垄断地位2。借助互联网,通过敲打键盘按动鼠标,文学活动脱离了纸张和印刷技术,作品的产生与传播都得到前所未有的自由。
(二)作者阵营扩大,作品数量激增
2011年,我国文学网民高达2.27亿人,其中约有2千万属上网写作人群,经文学网站注册的写手高达200万人。至2013年底,我国的文学网站超过500家,网络文学的活跃用户达到4.3亿。起点中文网签约作者达19万人,中文在线签约作者也数以万计,各文学网站没有签约的作者更是不可胜数。发表途径的便捷使文学进入全民狂欢写作的年代。据《人民文学》编辑部主任邱华栋披露,盛大文学网号称有123万个作者,他们以每天1万至3万字的速度写作。写手阵营和原创作品数量均以令人惊叹的巨大增幅涌向文坛。
(三)创作过程的群体参与意识增强
网络这一媒介令作者与读者实现了全面的双向交流与沟通。
可以由首创作者设定文学题材框架,让众多网民读者提出见解,从而以集思广益的方式进行创作。在创作过程中,可以边创作、边发表、边修改。完成大部头的作品更需要读者源源不断的支持;如果少了读者的跟踪阅读与点击率,作者的叙事动力或许遭受挫折。例如“打眼”(网名)的长篇小说《黄金瞳》共有1314章,总字数4201892,大约每个月写24万多字,每天更新8000多字。热心的读者跟着作者的上传频率追踪阅读。设若失去读者的热情“跟踪”,《黄金瞳》可能不会写这么长。
(四)语言通俗、谐谑、时尚
网络文本常使用日常口语、习惯语或简易代码,使语言的神圣性消退、日常性增强,语言变得通俗、谐谑而时尚。如“MM”表示女孩(妹妹),“GG”表示“男孩(哥哥)”,“7456”表示“气死我了”,“5555”表示“呜呜呜呜”,“8174”表示“不要生气”,“^0^”表示“哈哈大笑”,“—P”表示“吐舌头”等。这些都是网络环境下文本语言中出现的新“东东”,是网络时代产生的新的表达途径。历史新演义小说《贾志刚说春秋》的语言显出另类幽默。该书采用口语化叙述方式,如在“前言:中国人就要读春秋”中写道:“如果提一个问题,中国历史上哪一个时代最不可缺失?如果我们只能留下一个,应该留下哪一个? 清朝?零分;明朝?零分;宋朝?1分;唐朝?2分;汉朝?3分,接近答案了。正确答案是:春秋战国,也就是东周。为什么这样说?了解春秋就知道了。” 书中还引入很多流行语元素,(如“管跑跑”“天仙妹妹”等), 语言贴近读者,贴近网民。
(五)叙述方式多样,情节曲折,想象力超强
网络文学创作在传统的线性叙述中搭设多媒体并置的信息平台,把语言叙述与声音表达、图片展示、音频、视频融为一体,“在平面陈列的基础上开凿一个立体展示的窗口”。文学作品的叙述方式有时成为一个几乎可以用无限多的方式组合、 排列和显现信息的超媒体链接系统,让读者根据喜好选择感觉通道。“创作者的‘以机换笔’,绕过了传统执笔书写的‘文房四宝’,突破了‘语言艺术’的阈限,减少了对语言单媒介的依赖,用‘空中的文字’替代了‘手中的书本’,实现了文本形态由硬载体向软载体的历史性转型,创造了图文兼容、音画两全、声情并茂、界面流转的电子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