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缺乏创新创业文化建设的自觉性
为什么要创新创业?很多师生对这个问题认识比较片面:一是政治角度,开展创新创业文化建设是国家省市有关政策文件的要求。二是国家创新发展战略的需要。三是为了缓解就业压力。应该说,这几点认识都是正确的。但如果仅仅从这几方面,而忽视从人的主体性角度来理解创新创业,那么就容易导致对创新创业文化建设缺乏自觉性。从哲学上看,创新创业是人最本质的存在方式[2]。郭雷振认为:“创业活动作为人的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高度统一的高级社会实践活动,是个体解放自我发展潜力的一种自主性选择和安排,萌发创业意识、制订创业计划、实施创业行为、提升创业能力是个体自我独立意识觉醒、彰显自身独特的社会价值、释放自我创造的社会本能、实现自身存在意义的重要表征。”如果缺乏哲学上的认知,就会缺乏自觉性和主动性[2]。有这样几个表现:
①有人从思想观念上认为创新创业只是一种风潮,迟早会过去;部分学生认为自己不想创业,创新创业与自己没有关系。
②部分院校领导不重视,对创新创业教育投入不够。如浙江省要求每所高校要成立创业学院,但实际上仍然不是所有的高校都成立了独立实体的创业学院。有的是挂牌。有的成立但专职人员配置却远远不够。
③部分二级院系对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持保留态度和暗中抵制态度。“即便是在已经开展创业教育的一些高校中,创业教育也很难得到全体师生的普遍支持,有人常以观望、漠视、消极甚至是正面抵制的态度对创业教育的开展,导致校园创业文化在统一主体共识上显得乏力”(翁细金)[2],总之,对创新创业文化建设缺乏理性认知和行动自觉。
2.2缺乏鲜明特色
文化多元性是文化发展的内在要求。各个高校在地理位置、发展历史、发展优势、专业特色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理应立足自己的办学历史和办学优势发展出具有自身鲜明特色的创新创业文化。实际上,创新创业文化同质化比较严重是我国高职院校存在的普遍问题。主要表现在:
①制度文化趋同。创新创业制度文化建设内容趋同,缺乏根据自身实际与发展基础制订的制度。如各高校都是制订关于学分、弹性学制等一般的上级文件要求具备的制度。
②手段趋同。比如说众创空间建设,有的省份几乎所有高校都在建设众创空间,不顾实际条件和现实基础。创新创业文化建设没有突出重点,讲究“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如有的高校在市郊教学楼里拿出场地搞“众创空间”,其功能就变成了单一的展示。
③行为文化建设趋同。各学校都举办各式各样创新创业类大赛:创业大赛、知识竞赛、演讲比赛等,却鲜有品牌和影响力。
2.3对创新创业文化内涵理解不到位
只有对创新创业文化的内涵有着准确的把握,创新创业文化建设才有目标和方向。但在实际生活中,很多人把创新创业直接理解为鼓动学生开办公司并加以否定,有的以成败论英雄,有的对学生缺乏包容性,抹杀学生个性等,有的质疑“教师自己不办公司如何能教创业”的现象。当然,高职创新创业文化建设还存在着诸如不重视校企合作、封闭办学、投入不够、体制机制不健全、制度不完善等问题。从大的根源上看,主要是以上几个方面。
3创新创业校园文化建设的对策
一所高校的历史传统、精神氛围、理想追求、人文气象是最具凝聚力、向心力和生命力的,是一所学校的最具特色的标志。它最深刻地稳定地体现了校园群体的共同价值、理想、信念和情操,也最能在学生心灵上刻上印痕,让学生有归属感、自尊感和使命感。”正因为精神文化是核心[3],所谓本文主要从精神文化建设的角度提出相应的对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都具有可复制性,而精神文化一旦形成,就具有某种程度的稳定性。本文所指出的创新创业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也主要是精神文化方面的问题。校园精神文化主要体现在价值观、文化传统、个性等方面。本文针对性的提出了几点对策:从价值观角度,提出与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结合;同时,针对上文提出缺乏理性认知和行动自觉地问题,从文化传统教育,提出在学校发展历史中去构建创新创业校园文化的经脉;从培养个性特色角度,提出与自身优势相结合,加强校企合作等。同时,加强国际化合作,开放办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