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强调翻译艺术的神秘性
在翻译思想上,杨必一般用简短的语句进行概括,她认为最好的翻译是在保持原文风格的基础上,巧妙地将其转化为另一个国家的文字。同时,她认为这种翻译很难实现,在某些方面存在着具体的难以克服的问题。杨必认为,好的译文能引导读者熟悉原作,拙劣的译文则有着相反的效果,在无形之中排斥了读者,并损坏了原文的声誉。所以,杨必认为真正的翻译是灵魂转世,更是一门艺术及难以实现的理想境界。杨必继承了钱钟书关于翻译过程中“诱”、“讹”的思想,指出“诱”在翻译过程中有着良好的联络作用,能有效激发读者去了解国外文学作品,并实现文化上的接近。这样,语言便成为翻译的一个重要工具,同时也是一个巨大的障碍。如果没有很好地掌握该种语言,其传达的思想及理念便很难让人理解。
在翻译过程中还会出现译文与原文的'失真问题,即“讹”的出现,如果读者阅读了原作,便会将译作丢弃。相反,质量不高的译文还会对原文产生负面的影响,影响读者对原着的认知。所以,杨必认为文学翻译应将忠实于原文内容及风格放在首要位置,这也是其《名利场》翻译获得成功的重要原因。
3.注重文学翻译的语言魅力
文学翻译是一门艺术,杨必便是翻译艺术的杰出代表,她翻译的《名利场》再现了原文艺术风格,达到了神似的艺术效果。虽然在这部长达六十多万字的译着中有少许错译问题,但是其仍不失为中国文学翻译中少有的几部成功的译着之一,这与其语言魅力有着极大的关系。翻译作品的语言好坏关系到整个作品的成败,杨必的文学翻译更注重语言的运用。在翻译过程中,杨必只是采用简短、朴素的语句,惯用文言词句、惯用语等,使得多种词句相互映衬,有着强烈的语言表现力。杨必非常注重语言的选词,善于将那些特定的词句放在特定的位置上,使得它们能在译文中大放异彩。
杨必还善于把握原文的语言结构及形式,从多个角度来选择词句进行翻译。她说:“好的译文能正确地引导读者向原着延伸,拙劣的译文不但破坏了原着的形象,而且还在无形之中拒绝了读者。”例如,《名利场》原着中叙述了艾米丽在丈夫死后的痛苦生活,杨必将原文中的长句分成若干的短句,使得语句更为流畅、明快。另外,诸如“却一样”、“闲言闲语”等熟语的运用,展现出说话人的内心世界。语言也有雅俗之分,杨必善于运用典雅的文言词句进行翻译,她说:“文言词句能表现任何学问,以典雅的文言探讨国外文学不失为一种明智的抉择。”[3]50杨必还善于运用普通用语,以实现其生动、传神的翻译艺术效果。
三、杨必翻译思想的具体体现
1.翻译中注重神似的艺术效果。在译着方面,杨必留下了《名利场》、《剥削世家》两部作品。在翻译过程中,她更注重神似的艺术效果,形成了其文学翻译的艺术风格与魅力。钱钟书认为,杨必的翻译犹如中国翻译界的新星,闪烁着耀眼的光芒。她翻译的《名利场》完全可以与原着相媲美。杨必译文中的神似来源于其对原文的斟酌,她综合语境、风格等因素,并结合译入语的内容,使得各要素之间相互融合。在《名利场》原着中,萨克雷以说书先生的角度来展开故事,语句风趣幽默。为了传承原着的艺术风格,杨必在词句及篇章上都进行了详细的斟酌。同时,为了符合汉语习惯,她大胆遣词造句,她曾说:“国与国之间的语言及文字有差别,这就需要在理解原着文风的基础上,仔细推敲用语的表达。”[4]48在翻译过程中,杨必面临这些巨大差距的情况下,并不是完全拘泥于原着,而是结合当时原着创作的历史背景进行综合分析与评判,将其视作一个独立的作品来创作。文学翻译更多的是文化及思想的传达,杨必非常注重作品“神似”的艺术效果。为此,她很好领悟到了原着的精神,并对原文遣词造句,大胆创新,为广大读者呈现一部精彩的作品。翻译中存在的漏译问题,丝毫不影响译文的整体性及艺术性。
2.灵活运用语言,再现原着的风采。在文学翻译中,杨必并不拘泥于原着形式,而是采用更加灵活的表现手法,再现了原着的风采。杨必注重译文语言的具体化及形式化,强调“内容尽化为形式”,承认译文思想的外在含义。在语言转译过程中,译者都会遇到语言习惯带来的问题。例如,如何处理从句的问题,杨必往往采用并列句、因果句型等形式,以展现原文的含义。同时,她还将西方文学中常用的语言表达方式转化为中国的熟语。杨必在翻译《名利场》时,注重词汇的表达,文字转换方面有着灵活的特点,真正再现了原着的神韵。例如,原文中将里倍加描述成为对金钱与地位而不择手段的人,杨必在翻译中结合故事中人物的生活经历,采用切合人物身份的语言文字与风格,将人物完美呈现在读者面前。另外,杨必还以其简洁的语言描述了原文中盲人与瘸子相互搀扶的故事情节,她对原文没有任何的删减与延伸,真正让读者体会到原文的真实风采。在翻译实践中,杨必交错运用日常用语、典雅词汇等,彰显原着的艺术魅力,并使得译文更为生动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