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杨岗楼.新课改下高中生物教学的有效途径[J].科教导刊,20xx,(8):100,156-157.
自高中课程改革实施以来,以往传统的生物学科教学模式有了诸多的改变,但部分地区和学校仍收效甚微。因此,有必要对如何实现新课程改革目标、如何改进学生学习方式、如何实施课程改革等问题作进一步的探讨。
一、如何实现新课程改革目标
1.实现生物课程功能的转变。即转变传统的过于强调知识传授的倾向,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并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习惯,强化学科实践效能,使学生切实体会到学为所用。
2.加强生物课程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和综合性。在保留生物学科传统性的同时,加强生物科学素养和实用技能等方面的教学,增加综合实践的机会,促进学科之间的联系,使学生能从中借鉴不同的方法、技巧,通过知识的迁移解决生物问题。如遗传基本规律中的基因型、表现型的概率计算问题,就是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物问题的典型实例。
3.加强生物课程与生活的联系。结合生物学科特点,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促进生物学科的学习。引导学生联系实际形成对某个问题合乎逻辑的假设或预测,活跃学生思维,提高知识掌握的牢固程度。这有利于生物学科的渗透,更好地发挥学科的教育意义和长远影响。
4.改变课堂讲授模式。学生的思维源于当前的认知结构,且与学习情境紧密相关。只有改变原有的认知缺陷,才有可能促使学生产生新的认识或新的收获。鼓励主动参与、主动探究,加强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锻炼学生的表达与交流能力。利用已掌握的信息,集思广益,丰富学习资源,促进学生整体发展,真正达到新课程改革“一切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的目标。
二、结合新课改理念,改进学生学习方式
1.善于利用肢体语言准确表达某些生物知识。肢体语言是师生之间有声语言交流的重要补充,弥补了语言交流无法达到的效果,不仅更直观也更为生动,有利于将复杂的知识简单化、抽象的问题具体化,有利于增进师生感情,提高课堂效率。比如对神经元的特征,学生总是分不清树突、轴突、髓鞘,可将手比作一个神经元细胞,那么树突为手指,轴突为胳膊,学生很容易就理解了其结构特点,再也不会混淆了。
2.强化学生动手能力。结合《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对学生操作能力的要求,指导学生制作模型,在制作过程中突破重难点,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如让学生利用纸板制作DNA分子的平面结构,不需教师过多讲解,学生通过制作过程,就能自己总结出基本单位为脱氧核苷酸(磷酸、脱氧核糖、碱基),两条链之间是反向平行关系,以及基本骨架、碱基互补配对原则等知识点。既突破了重点,又避免了学生空间想象的偏差。
3.加强实验教学。生物是一门实验学科,绝大部分理论知识的学习都是建立在实验基础上的。应加强实验教学,积极引导学生通过预习实验、设计实验、实验操作、结果分析和讨论等环节的学习,在积极参与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问题,得出科学结论。再辅之以教师的引导和帮助,学生对生物知识的探究学习会更具主动性。
4.促进教学方法多样化。生物教学必须摆脱“逼”学生学习的现状,要从教师自身做起,促进教学方法多样化,充分发挥生物学科贴近生活、易学易懂的特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三、对实施课程改革的几点建议
1.改变教师角色,明确教师是导演,学生是演员。首先,教师不再是讲授者,而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师不再是绝对的主角,而是引导者。启发学生的学习思维,采用多种授课方法,活跃课堂气氛,吸引学生参与课堂学习。其次,教师又是知识的开发者、学科特色教学的建设者,应紧密结合新课改理念,提高知识研究的高度、拓展知识探究的广度、挖掘知识内涵的深度。教师改变角色,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有利于打造师生共同学习、共同探讨的基础。
2.改变课堂行为,提高教学效率。首先,教师要尊重学生。不以学习程度的差异或课堂表现的好坏衡量学生。其次,课堂上教师要多用赞赏的眼光和鼓励性的语言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第三,要加强学法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