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 > 生物工程

高中生物论文15篇

63 阅读19 页
论文助手微信号: bylw8com 论文客服QQ:3346581880

  2.2创设生活情境,以探感知:

  情境教学法指的是在实施教学活动时,教师能够从教育心理学的相关理论知识出发,把教材中的内容和生活情境融合在一起,有目的地引入或者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直观、具体的场景,以调动学生的内在积极性,让学生能够充分调动认知活动与自身情感的结合,并在此过程中产生相应的情感体验。如此一来,学生就能够在情感的驱动作用下,展开积极的想象和思维,理解教材,扩大知识面,而学生的心理机能在此过程中也能得到相应的发展。显而易见,倘若教师能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针对知识点创设相关的生活化情境,使教学内容生活化,相信更有利于推动高中生物生活化课堂建设,更有利于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

  2.3回归生活实践,以用固学:

  结合高中生物课程教材得知,课程内容一般都是实践应用性较强的知识点。高中阶段生物课程内容的本质属性和重要特征是在于“做”和“经验”,其强调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观察、实验、猜测、验证与交流中提升知识的实践应用能力,并最终能在实践中把新知识内化为实用的知识。为此,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可以把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点,结合生活实际巧妙地创设实践平台,脱离传统的封闭式教学模式的禁锢,形成与学生生活相关的氛围,让生物知识更具现实性、生活性,让学生感觉生物就在生活中,从而强化和发展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结语:

  实践证明,生活实践教学在高中生物教学活动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它能够化平淡为神奇。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创新性地应用生活实践教学法,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具有双向性的促进作用。为此,相关教学人员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积极引进生活实践教学法,构筑新的教学体系,改革传统的教学方式,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让生物教学课堂在生活实践教学这剂神奇催化剂的催化作用下,绽放异彩,实现质的突破。

  参考文献

  [1]戴丰珍;董新姣;浅谈新课标下高中生物教学的生活化[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2年02期.

  [2]潘诚慧;高中生物生活化教学浅析[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2年11期.

  [3]戚凤梅;联系生活实际,构建高效初中生物教学课堂[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4年08期.

高中生物论文2

  1多媒体教学的特点

  1.1能够吸引学生的学习注意力,提高其学习兴趣

  多媒体技术与我国传统教学进行有效的结合,可以有效利用动画、图形、音频或者是视频等多种形式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同时还能够刺激到学生产生的不同的感官感受,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很大程度地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与热情,提高其学习效率。

  1.2有效将教学从静态转化为动态,丰富教学形态

  在传统教学中,老师大多只能够利用书本中的图片或者是教学模型进行知识的传授,在很大程度上并没有动态的教学过程,而多媒体技术则可以弥补这一方面的不足,将静态教学转化为动态教学,更能够使学生有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能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不断地学习成长。

  1.3利用了多元的信息知识,有效降低知识难度

  生物这一门学科往往是比较抽象的,很多知识点对于学生来说过于难懂,而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将这些信息转化为另一种直观的形式,让学生们更直接地了解生物的活动,将抽象的事物具体化,让学生更能够身临其境地去学习了解,提高其学习能力。

  2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技术的主要作用

  2.1生物课堂教学内容更加丰富,拓展学生的视野

  教师在备课、收集资料、检索信息的过程中能够充分利用计算机,通过对计算机资源储备的合理使用来进行课前准备并收集与课程相关的资料,同时还能够结合当今的来进行授课,从而可以延伸课堂教学内容,能够将人们的日常生活与生物科学知识有机结合起来。例如在进行孟德尔以及摩尔根等人提出的基因分离、连锁互换以及自由组合等定律的学习过程中,教师首先将袁隆平的杂交水稻技术介绍给学生,袁隆平的研究成果为作物育种研究,他使用有性杂交水稻技术替代了原有的无性杂交技术,成功地研究出了杂交水稻,袁隆平的研究使我国成为第一个大面积生产杂交水稻的国家。例如,最近引起热议的转基因食品,转基因食品是在人们不断提升的食物需求的背景下利用一些现代的分子生物技术在其他物种内转入其他的生物基因,这样能够通过改造遗传因子来改变们所需的消费品质、营养品质以及形状等。学生并不能对这些知识有充分的了解,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对多媒体技术的使用将实际生活和生物学知识联系起来,使学生意识到社会生产与人类生活与生物技术的密切联系,能够有效拓展学生的视野。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尾页

猜你喜欢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6-2024 毕业论文网 版权所有

苏ICP备14005682号

联系邮箱:Lw54@vip.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