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打造一支较强的专业师资队伍,适应新时代的教学要求。
由于扩招,大部分高校音乐教育专业专业技能小课的教师,周课时数由原来10节到现在的30节;专业小课改为小组或大班课。就西部某高校的音乐教育专业由于师资薄弱、学生多、教学设备配套不完善,导致视唱练耳课每个班级上课人数多达七十人左右,同时,由于学生程度参差不齐,音准节奏无法保证,致使因材施教难以正常进行, 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的积极性。这些都已经成为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 为解决扩招后师资不足的问题,关键是建立一支专业对口,学历层次较高,结构合理、业务能力较强、能够奋战在教学一线的师资队伍。首先,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发挥老、中、青传帮带的作用。其次,学院可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选派部分教师去更高水平的音乐院校进行观摩和学习,鼓励青年教师报考在职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生,提高学历层次;同时,邀请知名专家学者来学院进行讲学。从而使教师团队不断学习新知识、改进教学理念,使师资力量得以加强,以适应和满足新课程的需要。
新的教育教学倡导的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理念,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还应更多的发掘学生的潜能,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多进行交流与探讨,经常采用激励性评价,引导学生在专业学习中不断成长、进步。
(三)加强学生对视唱练耳课的全面认识,促进学风建设。
现行的"宽进宽出"制度是造成音乐教育质量下滑的重要原因之一。一部分学生在进校前对视唱练耳的基础知识没有更深的积累,只了解简单的简谱或线谱知识,同时,学校对学生这方面的知识也没有底线的要求,再加上视唱练耳考试的分值占总分比例较低,只要技能课考试过关,就可以走进大学的校门,无形中降低了学生对视唱练耳的重视程度。例如在本学年我学院某班的视唱练耳考试成绩中,及格率高达70%,然后优秀率仅为5%。这充分地说明了,对一部分学生来说,在大学的视唱练耳课程学习中,他们的最高标准就是"60分万岁",根本没有对视唱练耳的学习有更高的要求,上课好像仅仅是为考勤而来,学习中缺乏应有的主动性、积极性,忽略了知识的积累是靠学习者不断的反复、不断磨练才能得以掌握和提高的。
视唱练耳课主要包括两个部分:视唱和音乐听记。视唱是借助于视觉进行视谱的,但更重要的是凭借内心听觉将乐谱中的内容通过人声加以实现,而在实际的学习中,学生们往往只是一味的反复模仿,课程的单调性使部分学生常常持漠然、消极的态度对待视唱练耳课。因此,教师首先要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多听多唱、加强视唱练耳与乐理知识的融合学习,同时开展丰富多彩的音乐活动。例如鼓励学生多参加合唱排练,各种形式的声乐演唱以及优秀音乐作品的赏析,通过听、唱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积极的去理解音乐的各要素,提高内心听觉能力,培养学生对视唱练耳的兴趣。其次,通过课堂回课与课后的抽查的方式作为平时的考核成绩,加大视唱练耳课程的检查与考核的力度,达到改变学生对该课程的认识和态度,进一步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四)注重对学生音乐感受力的培养
视唱练耳课虽是一门以技术训练为主的课程,但它并不是单纯的技术重复,而是艺术化的教学活动。这一艺术目的在学生中并没有引起重视。多数学生在平时的视唱练习中总是特别注意音准、节奏、节拍等基本要素,而忽视了对音乐情感的表现。所以在授课时,应提倡教师进行艺术化的视唱练耳教学,深刻认识和全面分析音乐情感在教学中的重要地位,让音乐情感贯穿于教学全过程。因此,视唱练耳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乐感是非常重要的。如在教学中要求学生有表情地视唱,通过有表情的视唱,既能对音乐的各要素进一步了解,又能积累一些音乐语汇,将音乐中的乐句划分、旋律的强弱以及节拍的律动、表情术语的运用等在视唱中体现出来;再如,通过欣赏贺渌汀的《牧童短笛》使学生了解它是一首二声部五声性,具有巴赫创意曲之风的首部真正意义上的中国钢琴作品,无论从调式、旋法还是表现力上都是西方音乐无法比拟的,从中让学生深刻感受到中国民族音乐所带来的艺术魅力,进而达到提升学生的音乐感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