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
[1]邢周凌.高校人力资源管理对组织绩效的影响[D].南昌大学,20xx
[2]常青.高校学生社团问题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xx
[3]袁野.中国高校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制度研究[D].吉林大学,20xx
[4]吴畏.普通高校学校体育绩效管理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xx
摘要:绩效管理是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一项重要的手段和工具,是商业银行充分利用资源、培育核心竞争力、获得竞争优势的一个重要途径。绩效管理的核心就是通过对每一个经营单位和员工进行准确的业绩考核和工作评价,激励和调动最广泛的积极性,依靠团队协作,实现组织的战略目标。
一、我国商业银行绩效管理存在的不足
(一)岗位分析和岗位评价指标的确定有待进一步细化。一些银行大部分机构还未系统地开展岗位分析并制定较为详尽的岗位说明书,有些银行只有比较空泛的岗位说明书,且流于形式,更不用说建立岗位胜任力模型,各类人员的岗位工资确定主要是通过将基本业务量、岗位技能水平、履岗表现等要素参数进行量化后确定,难以起到真正的绩效管理作用。
(二)产品定价机制不健全。一些银行实行的买单制奖励机制实施以来,极大地促进了业务发展,但也暴露出一些问题。首先,要发挥买单制的激励作用,前提条件是产品定价准确合理,瞬息万变的市场要求建立灵活的产品定价机制,但是目前银行仅能做到定期对产品定价实施动态调整,产品定价机制还不适应市场的需求。其次,目前的买单制奖励还不能完全涵盖价值创造的整个过程。在实际操作中,往往只对价值创造的最终人员实施了买单,做不到对价值创造过程中每个有贡献的环节都实现买单。
(三)考核层级过多,激励效果不够理想。例如,一些商业银行由二级分行考核到支行,支行考核到内设部门,内设部门再考核到员工,各级机构的绩效考核根据自身特点,个性差异较大。因此,会出现对上级行的政策把握不当和管理水平偏颇问题,出现考核激励偏差的情况,不利于价值导向和激励政策的准确传导。
(四)薪酬结构设计有待完善。目前,一些银行员工在未能实现职务晋升的情况下,工资级别存在达到一定年限后封顶的现象,这对于年龄大、工龄长的员工来讲存在激励不足的问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另外,在员工实际薪酬构成比例上,虽然规定了固定部分与浮动部分的比例,但在实际执行中,员工收入却往往与员工的职务、职级挂钩,削弱了工资中活的部分的激励作用。按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分析,目前银行员工的薪资收入更多的只是起到了“保健”作用,而未能发挥激励作用。
二、更新理念,不断提高绩效管理水平(一)树立正确的理念是做好绩效管理工作的关键。
国外先进银行的绩效管理工作是采取上下级共同合作的方式完成的,持续的双向沟通至关重要,通过员工和上级之间达成的业绩目标协议来保证完成。有效的沟通旨在解决员工个人在工作中出现的许多问题,如有无晋升、发展机会、自己决策的权限有多大、完成工作所需要的资源能否得到保证等。通过持续、开放、全过程的沟通,形成“目标+沟通”的绩效管理模式,不仅解决员工存在的疑惑,帮助员工搞清楚其工作的思路,以及如何获得奖励,也密切了管理者和员工的联系,有利于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促进员工成长进步和自我价值实现,促进组织业绩提高和价值创造。
(二)平衡计分卡是绩效管理的重要工具。国外很多先进的银行都把平衡计分卡作为绩效管理的工具,用来层层分解企业的战略目标,将银行的愿景和战略目标最终落实到每个员工的日常工作行为之中。例如,花旗银行从上世纪90年代初就开始实行平衡计分卡,把全行的目标分解到每一个机构、每一个职位、每一位员工。全行的平衡计分卡大致有14个指标,分为财务、客户、工作流程、员工学习与成长等等。
(三)国外银行绩效管理成功的因素是因为有健全的工作体系。比如岗位说明书和素质能力模型,为员工绩效指标的设立提供了依据。国外很多银行岗位管理比较到位,每个岗位有规范的岗位说明书,包括基本情况、岗位使命、主要职责,而且还明确了岗位所需要的基本技能和素质要求。但岗位说明书也非一成不变,每年回顾一次,及时更新原岗位的工作职责和能力要求,以及对新设岗位进行说明书的编制。对于重要岗位,如领导岗位,通过建立素质模型确定该岗位所需的能力要求,对于建立和分解员工的考核指标有着重要作用,结合部门目标,就能清楚地建立员工的业绩指标和能力指标的考核体系。此外,还要借鉴国外银行的先进技术和经验,积极研发新的绩效管理能力建设方法和工具,探索引入和推广领导力模型、成功要素表、平衡记分卡、入职辅导计划、360度测评等管理工具,全面完善绩效管理流程,健全绩效管理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