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戏曲曲调连接的“程式性”特征
在艺术者的演出实践中,演员们对于曲牌、板式的组合方式和运用方法已有了经验和技巧,并基于戏曲运用的“逻辑性”要求,已形成一套常有的规律。比如在戏曲曲牌联套体的唱腔结构中,对于各种套数的构成都有一定的程式。戏曲套曲在形式上有长套和短套之分,其组合方法必须前有引子,后又尾声,中间点缀以若干的支曲牌,称之为“正曲”或“过曲”;套曲内部曲牌的选择和运用,要注意宫调的协调运用,通常只限于同一个宫调,有时也可以用上二或三个,但一定是近关系调。套曲还需要注意板式变化、引子、尾声的曲式结构,通常引子、尾声的曲式结构为散板,过曲部分与各曲牌之间的先后也有一定的章法,原则是慢曲在前,然后是中速,最后是急曲。全套套曲形成“散、慢、中、快、散”的节奏变化顺序规则。
(3)“整体布局”的“程式性”特征在传统京剧唱腔中,二黄、西皮是不能用在同一场或同一折中,也不允许二黄与西皮直接相连接。在许多曲牌联套体的剧种中,对于各种行当角色的曲牌的分别使用也有规定,某些曲牌只为某些行当演唱,其他行当不可以混用等等。戏曲的这些程式性规范都有其相对性,随着历史的推进,戏曲程式也在不断的发展,变化和更新,旧的戏曲程式在经过以后的不断完善后又变成新的程式,为后人使用不断加以完善。
三、结语
综上所述,中国戏曲音乐的艺术特征具有浓郁的中国气派、中国风格,即具有浓厚的民族性,它符合中国人民的审美心理、审美习惯和审美理想,就其音乐的艺术性而言,它即有通俗化、大众化的品格,又有高层次的审美价值。中国戏曲音乐与中国传统绘画一样,既又写意的表现手法表现艺术生活,同时也用写实“墨笔”渲染现实生活。
中国戏曲音乐中有大量衬托戏曲情节、事件、细节、人物、风景等的独特手法,这些手法大都是从生活中提炼出来的(如民歌、民间歌舞、民间锣鼓乐等).但他们在戏曲音乐中却又大大背离了生活的原型,形成了意味独特的戏曲音乐表现形式。
此外,中国戏曲音乐还可以借助多种表现手段(主要是富有想象力的运用各种乐器的不同特性和音色)对人物的内心世界、情节的演绎深化、人物之间的复杂关系作全方位的展示,每一种音乐语汇都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表现力。而复杂的唱腔又有利于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如著名京剧《玉春堂》,苏三那惊悸、痛苦的回忆,那含冤负屈的怨愤和辨识旧情人后对自己前途的渺茫希望,种种复杂交织的感情莫不凭借那优美动听的唱腔沁入到观众心中。因此,中国戏曲音乐在形式上符合我们民族的戏曲审美传统。中国戏曲艺术是表达扬善惩恶,歌颂真、善、美,鞭鞑假、丑、恶的艺术思想。
中国戏曲是(文学、戏剧、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等)综合艺术,它的艺术表演形式特点是“四功五法”,四功既是唱、念、做、打;五法则是:手、眼、身、法、步。而戏曲中一个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戏曲舞蹈,它是演员的一种姿体感情的渲染和表现,与戏曲表演形式密不可分。
运用舞蹈形式来表现丰富的生活内容,刻画不同的人物性格,展现复杂曲折的故事情节。从一个大的艺术史角度来观察,舞蹈艺术正是在这种位移中从独立而又辉煌的艺术巅峰逐渐滑落,被戏曲艺术兼容并吸收,成为戏曲表演的一个组成体。而中国戏曲也正是在这种变化中后来居上,形成“唱、念、做、打”等一整套的多种艺术形式,成为近代中国人的主要艺术行为和艺术观赏模式。戏曲艺术实际上就是表现人物情节和身段表情动作的表演。我们地方戏越调也在变革中不甘落后,更近一步地把舞蹈融合在歌唱和艺术表演中。越调《远山春雨》中《梦幻》一折,运用优美柔和载歌载舞的形式,在每句唱腔上都配上吻合词意的舞蹈动作,利用十二名舞女把主人公烘托起来,把一个善良的山区女子思念丈夫和对幸福生活的向往,美妙而生动地表现出来。其中的舞蹈表演形式已经完全被戏曲吸收消化,融合在戏曲框架及表现之中。单说戏曲艺术中的“唱、念、做、打”,所谓“做、打”实际上也就是戏曲舞蹈的表现。在戏曲表演中,例如扇子舞、袖舞、刀枪棍棒舞等都和舞蹈表演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这都是古代传统舞蹈的运用和发展。经过历代戏曲艺术家们在长期艺术实践中的努力钻研,创造了一套较完善的表演体系与训练方法,创造了丰富多彩和富于表现力的舞姿与多种表演程式,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潜移默化在艺术家的各个表演范式中,形成各种各样风格鲜明的表演流派,最后成为广大人民群众接受和喜爱的戏曲表演形式。当然,戏曲舞蹈表演艺术它毕竟不是单独性的舞蹈艺术,它被局限在戏曲的范围,跟随着戏曲表演艺术主体意识的强化而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