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 > 汉语言文学
6 页 客服微信号: bylw8com 客服QQ:3346581880

从侠情角度分析《史记·游侠列传》

  民间秩序的维护不同于儒家礼教的文化秩序,二者产生冲突是不可避免的,下面是小编搜集整理的一篇探究《史记·游侠列传》侠情特质的论文范文,供大家阅读查看。

从侠情角度分析《史记·游侠列传》

  《游侠列传》一篇于《史记》各传中超拔醒目,被称为“太史公最有斟酌用意文字”。本文特别拈出“侠情”一词以分析司马迁在《史记·游侠列传》中对游侠所赋予的情感及其意义向度。此处的“侠情”非为现代武侠小说中所谓的侠者的个人私情,而是指激越而又往复跌宕的情感样式周旋较量在“侠”与“儒”之间,冲击成“侠”与“游”的紧密结合,最终达到太史公辨别是非、褒贬人事的深厚目的。

  从侠情角度分析《游侠列传》,对于理解《史记》的游侠精神和中国侠文化精神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游侠之“义”———侠情呈现的突破点

  《史记》不是帝王将相的功劳簿,而是由无数面形各异、身份地位迥然不同的人共同演绎而成的中华历史画卷。《史记·游侠列传》一开始就明确表达出游侠于以往历史记述中被缺漏的憾恨:“古布衣之下,靡得而闻已”,“儒墨皆排摒不载”,“自秦以前,匹夫之侠,湮灭不见,余甚恨之”。不仅如此,游侠在现实语境中还遭到误解和不公正的待遇:“世俗不察其意,而猥以朱家、郭解等令与豪暴之徒同类而共笑之。”因此,司马迁要为游侠“正名”。自韩非“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之论出,“侠”似乎就被定了性———以武犯禁,与“暴豪之徒”的仗势欺人、倚强凌弱混为一谈,被认为仅有匹夫之勇。司马迁为正游侠之名便从儒家的根本二字“仁义”讲起,以“义”作为呈现侠情的突破点。

  检阅《游侠列传》全篇,一个“义”字反复出现,前后共有9次。何为“义”?《论语·阳货》载:“子路曰:‘君子尚勇乎?’子曰:‘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孔子认为君子小人皆有勇,唯有“义”是衡量他们是否作乱为盗的标准。孔孟儒学推崇仁义礼智信,将“义”放在与“仁”同等的地位,那种不屈服于强权的威逼,为弱小者、为贫穷者、为无助者作抗争的行为就是“义”,其内里也符合儒家所说的伟大的同情之心,即“仁爱”。与暴豪之徒的勇武相比,侠是感念他人不幸遭遇并给予行动上的扶持。朱家本身“家无余财,衣不完采,食不重味,乘不过车句牛”,却愿意鼎力助人脱离困境,急人之难,赴士之厄,“振人不赡,先从贫贱始”。救人之后,功成而弗居,其“所藏活豪士以百数,其余庸人不可胜言。然终不伐其能,歆其德,诸所尝施,唯恐见之”。另一位以任侠闻名的剧孟,其行为也“大类”朱家,死后竟然“家无余十金之财”。如此有情有义之“侠”怎能等同于比周的“朋党宗强”、侵凌孤弱的“暴豪之徒”呢?正如《太史公自序》中谈到的作《游侠列传》的主旨:“救人于厄,振人不赡,仁者有乎;不既信,不倍言,义者有取焉。”《游侠列传》中的“义”此时可等同于原始儒家所讲的“仁义”,那就是对他人抱有的深刻同情,是在他人危难时施以救助的援手。“缓急,人之所时有也。”虞舜、伊尹、孔子等圣贤仁人尚且不能躲避,更何况才智平凡之人。再加上遭逢乱世,其悲惨境遇又待与何人去说?人生中的困境是即便圣人也会遇到的必然,能有于此时赴汤蹈火、解人于危难者就是侠。侠之“义”如同“己饥己溺”的儒家情怀,道出了司马迁对人遭逢现实困境时的那种热切期盼。《史记评林》引陈仁子曰:“游侠之名,盖起于后之世无道德之士耳。夫游者,行也。侠者,持也。

  轻生高气,排难解纷,较诸古者道德之士,不动声色,消天下之大变者,相去固万万。而君子谅之,亦曰其所遭者然耳。律其所为,虽未必尽合于义,然使当时而无斯人,则袖手于焚溺之冲者,滔滔皆是,亦何薄哉?斯固亦孔子所谓杀身成仁者也。迁之传此,其亦感于蚕室之祸乎?”

 1 2 3 4 5 6 下一页 尾页

猜你喜欢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6-2024 毕业论文网 版权所有

苏ICP备14005682号

联系邮箱:Lw54@vip.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