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保险事故产生时,理赔人员在接到牧民报案后,应当第一时间赶到现场,确定保险标的物损失情况。然而,青海省的保险公司在牧区所设网点数不足,理赔人员相对缺乏。对于一些偏远地区的放牧区,如果发生了自然灾害,保险公司的理赔人员不能够尽快赶到现场,保险标的物损失很有可能加大,保险公司的赔付成本就会因此而上升。同时,不能够及时赔付还有使牧民进行再次投保的可能性降低,这对于牧区贫困人民的脱贫也不利。
2.巨灾风险分散机制不健全。
虽然巨灾风险发生的频率非常低,但是一旦发生,后果将极其严重,损失则巨大,同时伴随而来的还有巨灾带来的后续影响,这种影响一般具有长期性。尽管商业保险的作用有分担被保险人风险的作用,同时又能减少政府的财政压力,充分调动保险人和被保险人的积极性,并且能够较快适应一个地区的发展。但是当发生一次重大的自然灾害时,如果没有相应的巨灾风险分散机制,保险公司付出的代价将是巨大的,所以保险公司对于巨灾保险一般持审慎态度。例如汶川地震发生后,当地经济的损失达到了8451亿元,保险公司赔付20多亿元左右,占损失比例为0.2%。玉树地震造成了226亿元的经济损失,而保险公司赔付不到400万元,占损失比例仅为0.017%,可见保险公司在巨灾发生时并没有充分发挥分担风险的作用。虽然青海省近几年的畜牧业保险发展很快,但是巨灾风险并未建立较为健全的分散机制,这对于商业保险的赔付是一个限制因素。
3.当地政府资金支持力度不足,保险赔付机构积极性不高。
畜牧业保险被纳入我国的政策性保险,政策性保险一般是由国家提供相应的补贴、税收的支持以及其他的扶持政策来开办的,所以政府提供配套资金对于政策性畜牧业保险至关重要。畜牧业收入在青海省收入中占有很高的比例,而其他收入所占比例并不高,因而对于畜牧业保险的资金支持不足。具体可以从表1和表2中各州收入与支出对比看出,很多牧业地区的财政收入较少,大多需要国家对地方的转移支付。玉树州、黄南州、果洛州、海南州和海北州近几年的财政支出均大于财政收入。由于地方财政困难,故无法对畜牧业保险的提供相应的资金,使保险赔付延缓,甚至无法正常赔付,进而让牧民对政策性保险产生怀疑,下一次便很可能不会投保。这样就会限制藏系羊和牦牛政策性保险的开办,牧民在遇到自然灾害时,生活就无法获得保障。
(三)道德风险的存在使保险公司损失严重
青海省的畜牧业保险在开展时,会遇到道德风险。在养殖户购买畜牧业保险时,可能会利用保险公司对于养殖户所养的家畜健康状况不够了解,把那些曾经有过损失的保险标的向保险公司进行投保。例如,养殖户本身知道哪些牲畜带病,而保险公司却不了解,这样的保险标的只会给保险公司带来隐患,在保险事故发生时,保险公司不得不进行赔付进而产生损失。除此之外,当养殖户在购买保险后,就会因为牲畜有保险赔付,而不认真保护保险标的,甚至在牲畜病时不去进行积极治疗,待牲畜死亡时再向保险公司申请赔付,使保险公司产生损失。
三、畜牧业保险赔付对策研究
(一)创新赔付手段,提高赔付效率
根据青海省畜牧业目前的发展,以及各个州财政收支状况,可以先选择几个牧区作为试点。在这些试点区可以让实力较强的保险公司进入,保险公司可以在地区偏远、牧区分散的地方设置一个集中处理基地。凡是附近因为病害或者自然灾害死亡的牲畜都集中运到处理基地,同时为防止处理基地的人员和牧民联合起来骗保,可以安排当地政府专门人员进行管理,加强监督,对于运送的费用地方财政可以适当补贴。这样,当牧民申报理赔时,保险公司只需要派相关的理赔人员到处理基地去实地勘察,定损就能解决保险问题。形成县收集、保险公司处理的机制,大大降低了保险赔付的难度。如果该试点取得不错的效果,可以把此经验推广到其他州,扩大试点。
(二)加强牧民保险知识学习,提高牧民风险意识,建立畜牧业保险第三方管理模式
青海省的藏系羊和牦牛的养殖方式主要是以家庭为单位进行养殖,在这种孤立的、小规模的养殖方式下,牧民们仅仅关注的是自己养殖的羊和牛本身情况,对于畜牧业保险的了解极少,对于新事物的接受能力低,甚至有抵触情绪,即使进行了投保,也会因为保险意识薄弱等原因给政策性保险的开展带来困难。各个牧区的政府要采取多种方法积极宣传,向牧民普及保险的重要性与意义,同时要让牧民产生主动防范风险的意识。首先,可以利用电视节目的方式使得广大牧民初步了解畜牧业保险知识,也可以通过互联网进行相关信息的推送,让民众了解该政策性保险的重要性。其次,当地政府可以联合相关保险公司开展知识讲座,组织牧民参与听讲,并为牧民解答畜牧业保险的疑问,使畜牧业保险政策深入人心。最后,保险机构应当通过各个经营网点向牧民发放宣传手册,或者与银行合作,给来办理相关业务的民众发放相关资料并进行畜牧业保险知识的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