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网络语言大家家中都有电脑吧?大家是不是经常上网呢?也许,大家都发现了中华大地上的独有精华——中文词语,发生了一些不该有的变化。现在,汉字谐音不止出现在小孩子互相用名字的谐音取外号的玩闹之中了,在越来越发达的网络上也出现了这种怪怪的成语、词语。
我个人认为:这种随意篡改中华五千年的文字精华的行为是不好的。现在的网络上,“小朋友”一词被叫做“小盆友”,“小盆友”是什么意思?难不成是“小盆子的朋友”或“在小盆子里的.朋友”? 而“小朋友”意思是:儿童,亦指年少的友人。“小盆友”和“小朋友”字面意思岂不是相差太大了吗?在成语中,“默默无蚊(闻)”、“乐在骑(其)中”、“随心所浴(欲)”等成语在广告中比比皆是,但也有打广告的用途,可是网络上的呢?比如:成语“泪流满面”变成了“内牛满面”。那么,“内牛满面”是什么意思?“内部的牛满脸都是”吗?可这能解释得通吗?
络语言还有很多,像“虾米(什么)”、“介系(这是)”、“我(偶)”、“稀饭(喜欢)”、“果酱(过奖)”、“酱紫(这样子)”……一串接一串的网络语言令人头昏脑胀,根本没有什么具体意思,我只希望大家尽量少用网络语言,特别是儿童和青少年,因为,网络语言不仅会影响小孩子书写能力,而且,在考试中,网络语言是按错别字计算的。
网络文学,作为一个文学的载体,它的门槛太低,导致了两极分化极其严重,优秀的网络文学也有深沉的情感和深厚的思想,比一些出版书籍更加好看,中等的可以让你身心愉悦,排遣空虚,可差的却会扭曲一些年轻人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道德观,以及它们的性格,思想。
就算不要思想性,可文笔差,情节差,人物差的`三差文学就是因为一些年轻人的追捧,让作者可以赚钱,而年轻人也可以获得精神满足,说白了,恶性循环,而年轻人也像阿Q一样,精神胜利。
5年前,4年前,甚至3年前,就拿起点中文网来说吧,从前总有一些有文笔,有思想,有内容的小说出现,可现在呢?有吗?没有!为“爽”而“爽”,就是这样。甚至作者想写一些有思想的章节和内容,就会被辱骂为“拖字数”“骗钱”“写垃圾”等等等等。这样子,有未来吗?作者也需要养家糊口,大部分是这样的读者,作者要么已经迎合读者,要么就是和这些读者素质相差无几,要么找了个切入点,尽量平衡住商业与文学,可这不现实,总会往商业倾斜,其它的作者,全部离开了。
总之,网络文学没有解决以上问题的办法,只有慢慢腐朽,然后崩塌。
网络语言,像楼主,潜水等等词语,它们诙谐有趣,可取。像88,GG,JJ,DD这些词语也行,它们大都是同音,比喻,简化,或者用英语字母和阿拉伯数字代替。无伤大雅。
在当代的社会中,网络充斥了人们的生活,随之而来的是网络语言的横行。
报纸上时常报道某语文老师教了几十年的书,如今却看不懂学生的作文了。如今的学生作文成了网络语言的天地。什么“偶”、“9494“、“886“之类的流行语摇身一变进入了作文的殿堂。
没错,网络语言的出现使得人们说话简便了,原本长长的一句中文语如今只要几个数学就能代表。语言文字作为三大文明标志之一,的确是以简单明了为目标进行改造的。繁锁的文字都已被淘汰,取而代之的是如今的标准中国字。但那更简便的网络语言是否正符合了语言文字的发展的目标呢?
网络语言固然简便,但它却违背了文字的一个最初目的,那就是完整,精确地表达出自己想要说的。如今的`网络语言泛滥,直接导致的是语言的低俗化、单一化。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沉淀下来的语言文化博大精深,是网络语言远不能比及的。
如果说一味地追求便洁,使得文字低俗化、单一化,就会使文字失去它的魅力。我认为中国文字魅力就在于它的构字法、形声、象形、假借、会义等等。中国古老的《易经》可以根据汉字来推算八卦、五行。我们还可以从汉字的结构来推测古人造字时的意义。如此,汉字又怎能被数字化的网络语言所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