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巧妙设置疑问,引导学生积极思维
在教师授课过程中,经常巧妙地设置一些疑问,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向教师,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不仅要重视听课学生的出勤率,更要重视听课学生的抬头率及学生听课思维与教师讲课思路的衔接状况。重点内容的讲解采用设置疑问的方式效果会更好。以555定时器组成多谐振荡器为例,这是一个难点,可以采用以下方法:先讲施密特触发器,接下来讲施密特触发器如何构成多谐振荡器和555定时器怎样构成施密特触发器,然后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讨论:555定时器的第三个引脚为什么不能作为施密特触发器的输出端?哪个引脚能得到与第三个管脚相同的逻辑电平?用555定时器怎样构成多谐振荡器?振荡周期如何计算等问题。按照以上顺序引导学生逐步深入讨论,学生参与度大,师生交往力度强,学生在课堂上有心理自由感。问题的讲解与讨论由浅入深,环环相扣,将本次课的难点在师生共同探索之下逐渐引入到学生的视线,由555定时器组成的多谐振荡器的工作原理及参数计算这一难题迎刃而解。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今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4]。实践证明,教学富有吸引力,会激起学习者继续学习的愿望。
六、小结
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针对电子技术课程的特点,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对该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认真的思考和探索。将探究式教育融于课堂教学,教学效果深受学生好评。启发式教,探究式学,可以充分调动教学中的各种积极因素,创造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弘扬学生个性,激活学生思维,提高学生自学能力。近年来,学生学习本课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明显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明显增强,在各种电子设计竞赛中获奖人数明显增多。毕业生的就业率保持在较高水平,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得到用人单位的赞誉。
摘要:电子技术是始于十九世纪末,发展于二十世纪的一门新兴技术,是近代科学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电子技术主要是研究电子器件及其应用,因此随着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各种新型电子器件和产品层出不穷。从而使电子技术在人们生活中得到更多的应用,满足人们的生成和生活需求,也促进了社会建设和经济发展。
关键词:电子技术;发展;应用
引言
二十一世纪,人类进入以微电子技术、电子计算机和因特网为标志的信息时代,而电子电路是信息产生、存储、传输和处理的物理基础,因此电子技术在促进人类社会各个方面的发展起到愈来愈重要的作用。电子技术是研究电子器件、电子电路及其应用的科学技术,是其他高新技术发展的基础,因而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是带动社会生成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源动力。
1、电子技术发展历程
电子技术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兴技术。由于物理学的重大突破,使得电子技术得以迅猛发展和广泛应用,并促使人类科学技术水平上了一个新台阶。
1883年美国发明家爱迪生发现了热电子效应,随后在1904年J.A.Fleming利用这个效应制成了电子二极管,并证实了电子管具有“阀门”作用,其首先被用于无线电检波中。1906年美国的L.D.Forest在Fleming的二极管中加入了第三个电极――栅极而发明了电子三极管,从而树立了早期电子技术上最重要的里程碑,即使人类进入了电子管时代。
由于电子管制造成本高、体积大、能耗高、寿命短、噪声大,并且制造工艺也十分复杂。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科学家们进行了各种尝试。1948年美国贝尔实验室的布拉顿、巴丁和肖克利所在的研究小组发明了一种点接触晶体管。这是一种全新的半导体器件,它体积小,电性能稳定,功耗低。这项发明自从1948年公布于世起,很快就应用于通信、电视、计算机等领域,促进了电气和电子工程技术的飞速发展,从而使人类进入了晶体管时代。
1958年,利用单晶硅材料,世界上第一片集成电路(Integrated Circuit,IC)在美国德克萨斯州诞生了,使人类进入了集成电路时代。到20世纪60年代末,在大约四分之一英寸见方的小硅片上可以集成6800个晶体管和数千个其他元件。从20世纪70年代起,集成电路技术飞速发展,各种大规模集成电路(Large Intereated Circuit)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Very Large Intereated Circuit)层出不穷。至今集成电路的集成度已提高了500万倍,特征尺寸缩小200倍,单个器件成本下降100万倍。由于集成电路成本低、尺寸小、可靠性高、电性能优良等优点,从而引起了工业系统、通信系统、控制系统、计算机系统、测量系统以及生物医学系统的革命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