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 > 历史学毕业论文

文化认同与历史叙事的方法探究

19 阅读4 页
论文助手微信号: bylw8com 论文客服QQ:3346581880

  (四)“镜像式”④的他者解释。这是移植来的研究立场和方法,即观察者和研究者所使用的知识资源和方法,并非从其所属文化系统内部通过学习建立起来的.相对其研究对象,这种解释立场完全是异质的、陌生的。其理论假定、概念框架和分析路径,都源自非本土的“他者”文化体系,是“文化殖民”的结果。

  任何一种知识都具有地方性,只是对特定的生活问题的经验化与理论化表达。不同的生活面对着不同的问题,必然形成了解决其特定问题的思考模式、解释方法与知识体系。生活世界本身构成了地方性知识的前提性边界和逻辑限度.不同的生活世界构成了不同的知识系统。如果超越知识本身的限度和阐释语境,就可能产生谬误的判断和解释。“如果某种特定的文化仅仅从另一种文化中吸收一些特殊的材料,而没有把握它的核心实质和本真形式的意愿或能力,那么二者之间富于成果的相互作用和渗透就不会真正实现,充其量不过是在表面上借取一些个别的因素。但是这些因素不可能转化成为真正的生成能力或动力.”

  当然,形成“镜像式”的知识立场和研究方法,其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不同文化体系优劣的比较,又存在接受者自身努力谋求的原因.由于用来解释和分析的概念系统和方法的“他者性”,所必然逻辑的产生的判断性结论,也必然逻辑地具有“他者性”.忽略文化间性和文化张力的求解方案,无视知识自身的限度和解释力,反而加剧了文化危机.“镜像式”的知识立场也难以形成对不同历史传统、文化体系和生活世界的合理叙事与有效解释.

  (五)“同情式理解”的价值认同.马克斯·韦伯建构的“理想型”研究方法“同情式理解”并无伦理意义,是研究者对研究对象的想象性“移情介入”,是价值无涉的知识立场。社会科学是理解性的人文知识,理解的对象是人类文化.历史/文化叙事应当理解不同的生活意义。韦伯认为,“任何对意义的诠释,都是追求一种‘确证.理解的确证可以有两种特质,理性的(逻辑的或数学的)和拟情式的再体验.”

  文化认同唯有通过拟情式介入的“理解可以察知并重塑别的个体的精神世界,并发现别人主观世界的概念以及行动的原动力”,并且“在你中再次发现了我,置你如我,设身处地,这已不仅仅是理解,而且是分享或感知到了别的人们的生活。”

  在这种适切的意义上,才可能沟通不同的生活世界与精神世界,实现同情式理解的有效对话.同时“,同情多于在另一个现在中的单纯想象的转移,是进入人的另一种生活中的真正转移。”

  同情式理解的叙事方法,是一种介入的情感立场;同样也是理解和把握文化传统的合理态度,表达了一种历史合理主义的价值观.我们面对的历史,由众多的对生活沉思和精神意义构成.人类本身的心灵结构和理解能力具有同构性,所以,“我不需要重复就能理解,我不需要重新体验就能想象,我能站在他人的立场上,但仍不失为我自己。是人就能转移到其他的立场上。”理解历史文化,实质上是对一种生活情感、生命觉解与意义追求的理解和认同.

  三、结语

  文化认同语境下的历史叙事,需要秉持对历史传统的尊重、敬畏与虔敬的心态,进行同情式理解的价值解读与重构。在新的时代重新阐发出历史的真意与精神价值,为现实生活世界提供一个深厚的意义支撑.在诸种历史叙事方法中,最具根本性意义的态度是同情式理解的价值合理主义立场,建立文化认同的根基。如果视历史传统仅为物化存在,历史叙事就只是对过去的文化娱乐和消遣,根本无法形成民族文化认同。相反将导致文化的解构和无根化。唯有在价值合理性立场寻求历史的精神意义,才能重建文化认同感、虔敬感与文化自信。

  参考文献

  [1][意]弗洛雷斯卡诺。历史学的社会职能。元封译。第欧根尼。中文精选版编辑委员会编选。对历史的理解[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2][英]汤因比。郭小凌等译。历史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

  [3][英]沃林。张国清译。文化批评的观念[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4][英]伯克。何兆武等译。法国革命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猜你喜欢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6-2024 毕业论文网 版权所有

苏ICP备14005682号

联系邮箱:Lw54@vip.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