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 > 汉语言文学
24 页 客服微信号: bylw8com 客服QQ:3346581880

  诸葛亮感念刘备“三顾茅庐”的知遇之恩,出山辅助刘备成就大业,建立了蜀国,与曹魏、孙吴鼎足而三。刘备称帝后,拜诸葛亮为丞相。223年刘备病逝,临终对诸葛亮托认国事,并嘱咐儿子刘禅曰:“汝与丞相从事,当事之如父。”后刘禅称诸葛亮为“相父”。诸葛亮深感刘备知遇之恩和临终托孤之情,辅佐刘禅竭忠尽智,为实现刘备的统一中原,光复汉室的遗愿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诸葛亮辅佐刘禅辛勤治蜀,经过了几年的努力,国力有所加强,在这种情况下,他于227年率兵北驻汉中(今陕西省汉中市),准备北伐曹魏,以“北定中原”。

  刘禅昏弱,使诸葛亮在劳师远征之际深怀内顾之忧,所以,临行前上此表文,给刘禅以告诫和劝勉。

  诸葛亮的战略思想始终是联吴抗曹,并用五年的时间为伐魏作准备。主要措施有:

  ⑴与吴国通好;

  ⑵加强内政建设;

  ⑶平定南方叛乱。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读准下列字音:

  殂(cú)弘(hóng)菲(fěi)陟(zhì)否(pǐ)裨(bì)阙(quē)

  苟(gǒu)猥(wěi)夙(sù)驽(nǔ)攘(rǎng)咎(jiù)诹(zōu)

  祎(yī)咨(zī)颓(tuí)先帝遗德(yí)以遗陛下(wèi)

  长史(zhǒng)行阵和睦(hóng)性行淑均匀(xíng)以塞忠谏之路(sè)

  三、教师范读课文,提醒学生注意句中停顿。

  例:1、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敝,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2、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3、受命/以来,夙夜/忧虑,恐/付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四、学生自读课文,要求读准音和节奏。

  五、再读课文,根据课下注解,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及要求

  在掌握重点词含义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理解文章前五段的内容,并对每段内容加以小结。

  教学过程

  一、第1段

  1、朗读。

  2、检查重点词。

  中道:中途崩殂:死。崩,古代指皇帝的死亡。殂,死亡。疲弊:人力疲劳,物力缺乏。

  诚:实在,确实。秋:这里是“时”的意思。盖:发语词,有“因为是”“原来是”的意思。

  殊遇:特别厚待。遗德:遗留的美德。妄自菲薄:过分地看轻自己。

  3、学生串译。

  难句:1、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刘盼遂先生《中国文法复词偏义例续举》说“存亡”偏于“亡”义。因此有人认为“存亡”是偏义复词,意思在“亡”,亦即“危亡”,并且说这类偏义复词是出于修辞的需要。我们以为这里的“存亡”是一对反义词,亦即抑存抑亡,“存”或者“亡”的时刻就是“危急”。“存亡”跟“危急”是同义词语复用,从而产生修辞上的强调。译文:这实在是非常危急、或存或亡的关键时刻啊。(或:这实在是非常危急、或存或亡的、令人担忧的艰难时刻啊。)

  4、提问检查:

  ⑴当时的不利条件是什么?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益州疲弊”(客观)

  ⑵当时的有利条件是什么? ——“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主观)

  ⑶本段提出什么建议? ——“开张圣听”

  ⑷提出这一建议的目的是什么? ——“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

  ⑸对陛下进行了怎样的规劝? ——“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5、小结:——分析当前形势,提出“广开言路”的建议。

  二、第2段

  1、朗读。

  2、检查重点词。

  一体:指国家的官员为忠善者:尽忠做好事的人。昭:显示,表明。

  平明之理:公平严明的治理。

  3、学生串译。

  4、提问检查:

  ⑴作者在本段提出的建议是什么?具体内容是?——严明赏罚。

  ⑵如何具体执行?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首页 上一页 12 13 14 15 16 17 下一页 尾页

猜你喜欢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6-2024 毕业论文网 版权所有

苏ICP备14005682号

联系邮箱:Lw54@vip.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