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出了三条建议:⑴广开言路。“诚宜开张圣听”; ⑵严明赏罚。“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⑶亲贤远佞。“亲贤臣,远小人”。
6、提问:提出这三条建议的目的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⑴希望后主能“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⑵希望后主能“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⑶希望后主能“亲贤臣,远小人”,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能使国家“兴隆”。
总之,作者希望蜀国能够有一个清明的政局,成了“北定中原”强大稳定的后方。
以上第1—5段从形势分析到具体建议,是出师前的周密安排,目的在于出师后无后顾之忧。
六、布置作业
1、将本节课所学重点字词进行分类归纳整理。 2、背诵1—5自然段。
第三课时
教学目的及要求
在掌握重点词含义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理解文章后4段的内容,并对每段内容加以小结。
教学过程
一、第6段
1、朗读。
2、检查重点词。
躬:亲自。苟全:苟且保全。卑鄙:古(地位低下,见识浅陋);今道德品质十分恶劣
闻达:闻名作官。由是:因此。感激:感动、激动。
驱驰:快跑,喻奔走效劳。有:通“又”,表余数。
3、学生串译。
4、提问检查:
⑴表明作者出身的句子(词语)?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布衣”
⑵当时作者的志趣是什么?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⑶ “感激”的原因?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
⑶文中的“卑鄙”是什么意思?具体指什么? ——低微而鄙俗;具体指“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⑷哪句话概括了与先帝患难与共的历史? ——“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中,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5、小结:本段述身世,讲经历,以使陛下明白创业之艰难,同时表达自己愿竭忠尽智来报先帝知遇之恩的决心。
二、第7段
1、朗读。
2、检查重点词。
托付不效:托付的事情未能办到。三军:指全军。庶:差不多。职分:职责。
3、学生串译。
4、提问检查:
⑴作者夙夜忧叹的原因?——“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
⑵ “五月渡泸,深入不毛”的原因?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
⑶表明伐魏时机成熟的句子?——“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
⑷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句子?——“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份也。”
5、小结:本段叙述受命以来的心情及所采取的措施,以表作者忠心不二,尽心尽责辅佐陛下,以报先帝托付之情的决心。
三、第8段
1、朗读。
2、检查重点词。
兴复之效:重任不效则治臣之罪:不能实现。兴德:发扬美德。
察纳:观察采纳。不胜:不尽。涕零:流下眼了。
3、学生串译。
4、提问检查:
⑴第一句照应上段哪一句?——“奖率三军,北定中原”
⑵第二句前半句照应上段哪一句?——“斟酌损益,进尽忠言”
⑶第二句后半句照应第一段哪一句?——“开张圣听”
5、小结:本段是对上文的回顾,再次提出对陛下的期望和要求,这既是臣对君的忠心之述,也是长辈对晚辈诚挚爱忙乱的表露,感情真切自然。
四、第9段:表达依依惜别之情
五、分析课文6—9段
1、第六段作者自述身世的目的何在?
讨论并归纳:作者自叙本志,说明自己的低微的身份,淡泊的生活,无意于功名利禄的高远志趣。叙述先帝“三顾茅庐”之恩,称赞先帝宽宏气度和不耻下问的品德,也表达了自己的知恩感激之情。最后概括叙述跟先帝患难与共的历史,说明了创业的艰难,进一步表达了作者效忠刘备父子的心愿,以陈情的方式为“出师”作铺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