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 > 文化毕业论文
24 页 客服微信号: bylw8com 客服QQ:3346581880

中国传统文化论文11

  【摘 要】 本文从灶神形象、祭灶禁忌和祭灶仪式这三个方面来分析灶神祭祀所折射出的中国妇女在传统文化中的社会地位,即男性的附属、男尊女卑和女性主内,反映了男权社会对女性的压迫和歧视。认为仅仅在宪法中规定“男女平等”是远远不够的。政府还需要制定严密的政策,以改变性别歧视的现状;同时,女性也要自强不息,提高自己作为公民的素质。

  【关键词】 灶神;中国妇女;传统文化;社会地位;自强

  一、引言

  灶神作为民间信仰之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灶神祭祀仪式过程等都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影响,而它的习俗又从一个侧面表现了传统文化。在传统文化中,有相当一部分表达的是对妇女社会地位的规定。本文通过对祭灶习俗的解读,来窥探男权社会中妇女的地位。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男权至上,女性不过是男人的附属和陪衬,终日被束缚在家庭这个小世界中,饱受男性的歧视和压迫,失去了自我和人格,也没有自身独立的地位意识,成为历史幕后的失声群体。

  二、祭灶习俗视角下中国妇女地位

  1、男性附属

  灶神崇拜起源很早,灶神的形象也经历的一定的演化。其最早的灶神形象炎帝、黄帝和祝融是由火神、光明神演化而来的。但远古传说和古书记载上并没有对作为灶神的炎帝和黄帝的性别鉴定,倒是有对祝融的性别描写。“灶神祝融,是老妇”,作为灶神的祝融被塑造成了女性的形象。在此影响下,祭灶者也为女性“夫灶者,老妇之所祭”。之后又有更多的古书记载,灶神是一位女性。如汉应劭《风俗通》中认为灶神是一位“老妪”。《庄子?达生》篇中说“灶有髻”,司马彪注云:“髻音结,灶神名,着赤衣,状如美女。”可以看出春秋时代对灶神性别的鉴定为女性。

  后来灶神的形象逐渐的夫妇化,除了有“灶神爷”还要有相应的“灶神奶奶”作为陪衬。于是“女性灶神从封尘的角落里被抬了出来,‘逼嫁’给威严的灶君,成了灶君的配偶――灶夫人”。同时,灶龛两侧贴有“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对联和“一家之主”的横批。此时的灶王爷作为一家之主,拥有绝对的权威。

  灶神形象从单纯的女性到男性再到夫妇化,反映出妇女在传统文化中社会地位的旁落,渐渐成为男性的附属物。灶神被想象为单纯的女性来进行崇拜和敬仰,在一定程度上是古人对母系社会女性的崇拜,此时妇女掌握着家中的大权,其社会地位优于男性。

  由于中国人的“家庭美满”的观念作祟,除了灶王爷之外,还要给他配上一个灶王奶奶。虽然人们共同拜祭灶王爷和灶王奶奶,不过他们两个的地位却又是极不相同的,贴在两边的对联即说明了这一点,代表男性的灶王爷才是“一家之主”,灶王奶奶不过是人们传统家庭观念所必须给灶王爷设置的一个陪衬,妇女也不过是男人的附属。正如西汉董仲舒运用“阴阳论”对男女关系的阐述,“阳为夫而生之,阴为妇而辅之,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夫虽贱皆为阳,妇人虽贵皆为阴”。他运用天意来说明,阴是阳的附属,阴为阳服务,也就是说妇女始终附属于丈夫,依赖丈夫而存在。结合中国传统文化中“三纲五常”、“三从四德”的观念,我们不难发现这一观点的必然性。三纲中有一条是“夫为妻纲”,三从强调妇女婚前听从父亲,婚后听从丈夫,丈夫死了听从儿子,总之女人这一生就是要听从男人的,一辈子从属于男人。再联想到古代男子休妻制度,妇女没有主动离婚的权力,只要男人不休妻,这个女人就永远是属于这个男人的;可男人却可以动随意休妻、弃妻,一如灶王爷的形象化身。

  2、男尊女卑

  祭灶的礼仪发展到宋代逐渐完备,同时祭祀礼仪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宋代范成大《祭灶词》对当时民间祭灶的情形进行了生动的描写,其中有一句“男儿酌献女儿避”,反映出到宋代时祭灶礼仪由之前的女人拜祭变成了“男人参祭,妇女避忌”。明清时期,沿袭宋代的祭灶习俗“男不拜月,女不祭灶”。到纪晓岚编纂《四库全书》时:“京师居民祀灶,犹仍旧俗,禁妇女主祭,家无男子或迎邻里代焉。”

首页 上一页 12 13 14 15 16 17 下一页 尾页

猜你喜欢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6-2024 毕业论文网 版权所有

苏ICP备14005682号

联系邮箱:Lw54@vip.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