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以历史专题为主题
对于一些非常重要且十分有代表性的历史事件,教师可以以专题的形式引导学生展开探究。探究的过程不仅能够很好地锻炼学生的思辨能力、对问题的理解能力与分析能力,而且也能够让学生深入探究历史知识,加深对重要历史事件的理解与体会。教师可以自己确立教学专题,也可以让学生们选取他们感兴趣的研讨主题。无论是哪一种方法,专题的选取都应当有针对性、代表性且能够从多方面进行理解与分析。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从社会、自然、生活等不同角度选择感兴趣的专题,并进行独立的研究和探索,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如,有些学生针对中国对内改革的成就,提出了《改革———社会发展的前提》的专题。在对这个主题展开探讨时,学生既可以研究历史上发生的历次变法活动,也可以结合当代社会的现实情况,探究改革对社会发展的作用。这种将历史与现实结合的探究活动,对于提升学生的历史认识和培养学生的现实情感都有很强的教育意义。在高中历史课程的教学中,主题教学的策略能够很好地推动教学的发展。无论是以哪种教学模式为主题,有效的主题创设都能够让教学内容更为固定,教学目标更为明确,且教学过程更有针对性。主题探究的过程不仅能够很好地锻炼学生的思辨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与分析能力,也能够加深学生对重要的历史事件的理解与体会。
如何提高历史教学的有效性和学生的整体素质并使之全面和谐发展,是广大历史教师普遍关注的重要问题。“动态生成”是新一轮基础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之一。生成性教学是教师根据课堂中的互动状态及时调整教学思路和教学行为的教学形态。在教学中,把教学“意外”努力转化成宝贵的课程资源,让动态生成为课堂教学注入更多的活力和魅力,是我们教师为之奋斗的目标。
作为历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应机械地执行教学预案,而应该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突出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动性、创造性和差异性,尊重历史课堂教学规律,注重学生的发展。
一、实施历史生成性教学的途径
1、设置有弹性的预设。
历史教学预设是整个历史教学活动的起点和指南。新课程下的历史教学预设关注教和学的平衡和对发展含义的拓展。包含对目标的理解、对学情的了解、对学习条件的掌握、对学习方法的选择以及对动态生成策略的把握。这就要求教师对历史课堂教学目标、内容的预设要更深远、更灵活,使历史教学更加充满活力。
要抛弃以教师为中心的套路,对教学目标的设置不要过分地偏向知识目标,而应多关注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教师备课要充分考虑到可能出现的情况,做出“弹性化”的预设方案,要为学生的自由思考和讨论留出足够的空间。在教学设计时,要注意留足“空白”,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去质疑、释疑,产生“再想想、再考虑考虑”的期待。教师有意识地留白,就是遵循艺术创作中“虚实相生”的规律。在教学中留有余地,创造知识上、心理上的'暂时性空白,追求启发思维的艺术效果。通过教师所留之“白”,要使学生生出“实”来,让学生有所思考、有所探索,以此引起学生的联想和想象,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提高教学艺术效果和水平。
2、运用教学机智,动态处理课堂。
所谓教学机智,是指教师敏锐地察觉学生身上的细微变化,面对新的意外情况,快速作出反应,果断决策,及时采取灵活而有效的教育措施的能力。新课程强调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学生主体意识的发挥,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以及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因此课堂更具开放性,非预设生成也就时有发生。教师不仅要善于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侧面提出问题来拓展教学内容,还要善于根据学生的课堂生成来拓展教学内容。如果学生的问题同课前预设一致,就按照课前设计的对策引导学生完成;如果出现意料之外的问题,要考虑是否对教学目标的完成有益,是否有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来安排和调整教学计划。对课堂中出现的有价值的生成性问题,教师则应有选择地作出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