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研发过程缺乏严格有效的后续动态管理。梁莱歆(20xx)研究数据表明未对编制的预算进行调整的企业占到样本总数的55.4%。研发项目具有非标准化特点,很难一次性地获取所有相关的信息,且获得的信息也可能随情况的变化而失去价值。那么,当内外部环境变化时,未进行持续、跟踪式动态管理的企业就很难及时制定、准确选择最佳的调整方案。
4、缺乏高效的信息化系统管理平台。尚宏阳(20xx)调查显示有48.2%的企业表示未采用ERP系统或者其他管理软件来实现对研发项目的预算管理。预算的编制要以信息的大量收集为基础,相关的管理软件就是记录、转换、使用这些信息的载体,信息的收集途径与效率会对预算信息是否满足编制需要产生重要影响。这就必须改进我国企业现行研发预算管理水平,搭建高效的信息化系统管理平台。
四、企业研发预算管理改进对策
1、加强管理人员对研发预算的重视和资源有效性的理念。随着项目投资额度迅速增长,加大了研发项目投资风险,研发项目的成败不仅关系到企业的财务安全,而且可能影响到企业产品创新战略的实施,甚至可能关乎整个企业的战略导向。管理人员应从观念上认识到研发预算管理对资源有效配置的重要性,强化成本控制与效益分析力度,洞悉企业内外部环境变化提供的信息来决定是否需要调整先前的预算计划或企业战略定位,降低因市场因素造成研发失败的风险,并在研发结束后对实际结果进行差异分析考评。同时,提高研发人员资源利用效率的积极性,强化节约成本意识,培养其做个面向市场的技术商人。
2、导入作业基础预算的上下结合编制程序。一方面基于标准成本制的传统预算模式已经很难满足研发预算编制的需求,使编制的预算无法与研发的实际过程相配合,出现预算失效的现象。本文提出建立一套与研发活动具有更高契合度的作业基础预算模式。该模式以作业为连接点,将整个研发项目的不确定性分解成一个个作业的不确定性,提高信息准确性的同时,降低了预算编制难度,弱化了风险。作业基础预算关注闲置生产能力,通过不断提高增值作业的效率,消除不增值作业,以优化产品生产的作业链;另一方面采用上下结合的双向参与性模式,允许下层管理者充分发表对预算编制的意见,以提高研发人员对项目经费预算分配的认同感,制定出可行性方案。
3、建立基于价值链的门径式研发预算管理模式。该模式充分考虑到横向、纵向及企业内部价值链对研发项目价值和资源分配的.影响,以价值增值为目标,将研发进程中的重要标志性事件作为研发进程的门径,对研发预算实行分阶段的管理。以资本预算方式决定研发项目的投资决策和门径通过、阻止决策;根据每道门径前后所掌握的信息,以资金控制预算的方式评审上一阶段的资金投入情况,并编制下一阶段的预算,直至最后门径。该模式通过把一个研发项目的预算分解为多个门径点预算,缩短了预算区间,控制了预算风险,缓解了预算信息依据不足的难题,有利于实现对研发资金的有效预算管理,把有限的资源合理地分配到价值最大的研发项目和作业环节上。
4、构建案例推理式的动态信息管理系统。
在企业运用案例推理技术管理中,需要借助计算机系统建立研发项目案例数据库,储存项目资源消耗和效果评价等信息,并及时更新匹配案例的经验信息,以便实施新研发项目的检索和重用。当定义新研发项目时,在案例库中输入相关属性特征,寻找一个与当前项目最相似的案例,进行相应的调整修正,最终推算该项目在作业、资源、部门之间的成本投入,用于预算的编制和控制。从企业战略目标的制定到具体预算编制,到执行阶段必要的动态调整,再到最后的预算考评,以计算机信息网络为载体能快速实现信息交流和传递,这将提高研发预算编制的灵活性和适用性,增强各部门之间的沟通和合作。
五、总结
面对“十二五”期间如此巨大的研发投入和未来科技产出几何级增长的发展趋势,如何对庞大的研发资金进行科学的管理,是目前摆在企业面前的重要问题。本文采用作业基础预算编制方法,在价值链分析的基础上,对研发过程进行门径式的分阶段考核、建立系统的数据库,在信息技术平台上对研发预算实行动态管理。这一系统的管理模式对企业的规模、硬件设施和相关管理人员水平等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本研究结果在大中型高新技术企业运用可能更为合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