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 > 舞蹈论文
10 页 客服微信号: bylw8com 客服QQ:3346581880

  它将具体的舞蹈事项放置于社会信息流通的大系统之中,在宏观的视野下对舞蹈传播进行微观式的考察,它将考察研究深入构成宏观整体的各个分支环节中,并分析不同传播环节的相互联系及其对整体运动的制约。这种宏观与微观结合的研究手段拓展了我们对舞蹈传播活动的整体认识和把握,使我们更深入地了解舞蹈传播活动的本质与规律。这种结合是推进舞蹈学学科建设的必然要求与未来趋势,要对舞蹈文化及其传播现象进行准确而深入的把握,仅靠传统舞蹈学的知识结构与思维方式是远远不够的,作为信息传播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舞蹈传播同样受到一般信息传播规律的制约,因而,传播学对一般信息传播过程的研究与方法,在一定的程度上同样适用于对“舞蹈传播”活动的研究。

  所以,灵活、广泛地吸收传播学的理论是构建舞蹈传播学的基础。但在构建舞蹈传播学的理论模式时,应避免生搬硬套式的概念移植,应是借鉴地基础上结合舞蹈传播的具体特性运用灵活地使用多元化的研究方法。值得注意的是,舞蹈传播学是在舞蹈学的当代深化发展中培育出来的一个边缘交叉性学科,它的研究主体仍然是“舞蹈”,舞蹈传播学绝不能游离、隔绝于舞蹈学研究,其研究必须更多地体现为“舞蹈学领域的传播研究”,应坚持、着重以舞蹈本体的角度来考察舞蹈文化的传承、交流、传播活动。学科建设的根本目的不外乎更加有效地进行“传播舞蹈文化”的实践和培养适应社会发展所需的舞蹈人才。面对中华民族舞蹈海内外市场需求的扩大和舞蹈传播领域人才的稀缺,中国舞蹈高等教育和舞蹈学学科面临着建立适应社会文化市场和时代需求的教育模式,根据当下的社会状况,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调整舞蹈学学科专业结构,构建带有“跨学科”“跨文化”性质的话语体系,完善学科教学与研究的言说方式,以实际培养社会所需的复合型人才。

  舞蹈传播学话语体系的构建,是一个任务颇为艰巨但学术前景乐观,同时极具现实意义的研究领域。在当下社会、经济高度发展的形势下,舞蹈学学科建设必须积极地顺应时代发展的总体趋势,满足社会发展的新需要,在学科的交叉整合中培育新的理论、开发新的研究空间。人才储备是传播事业发展的基础,跨文化传播人才需求颠覆了传统的舞蹈教育模式,它需要经历舞蹈学科体系的扩容和师资队伍跨学科培训双项整合的阵痛,这不仅要求各个教育机构投入更多的研究力量对此进行论证与探讨,同时也需要国家在政策、资金和技术层面给予大力支持与配合,考虑结合海内外优势联合培养模式,在实践中不断修整、完善学科内容和体系的构建。这一过程艰难而漫长,人才需求的转变使高校和教育机构不得不重新审视传统舞蹈教育的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观念,发扬创新精神,构建“舞蹈传播学”,加强与孔子学院、“中华文化大乐园”、“中华才艺大赛”、“四海同春”等文化机构和文化活动的全面合作,为跨文化传播建立人才储备库,顺应时代需求所带来的各种挑战。

  民族舞蹈文化的传承与民间舞蹈教学论文 篇5

  一、 引言

  舞蹈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它是一种文化的集合体,这个集合体有效地反映了民族文化的典型状态和样式。民间舞蹈是一切舞蹈之母,民间舞蹈源于民族文化。傣族民间舞蹈的动作特色、表演技巧、肢体语言运用等方面的特色,是其深远和厚重文化内涵的反映,如果只关注舞蹈形式的绚丽、结构的精密、表现手法的完美而忽视舞蹈背后文化内涵的价值,是无法真正理解傣族舞蹈的真美内涵的。因此,我们在研究傣族民间舞蹈时,应对其民族文化内涵给予高度重视。

  二、安详、舒缓的动律

  傣族舞蹈蕴藏着神秘而浓厚的民族氛围,有极高的文化品位和浓郁的民族文化色彩,极尽东方韵致。傣族舞蹈中透出山JlI秀美、人文毓秀的夺目光彩,充满着平和、恬静、隽永、含蓄的风格,朴实自然毫无雕凿之感。舞蹈动作中那些人体的头、手、臂肘、肩、腰、胯、膝等每一个关节都尽量弯曲,使整个体态由多种曲线组成,形成婀娜多姿的s型,无论手的推拉和脚步起伏的动作,还是孔雀舞中的美丽造型的流动美,都具有造型丰富而个性鲜明的特点。这些特点不仅会使人们感到秀丽山河的自然律动美,还会使人们感到傣族人民生活的宁静祥和,朴实自然,更能使人感受到他们对美的追求和对恬静幸福生活的向往。

首页 上一页 5 6 7 8 9 10 下一页 尾页

猜你喜欢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6-2024 毕业论文网 版权所有

苏ICP备14005682号

联系邮箱:Lw54@vip.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