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总结
美术教育是培养幼儿想象和创造能力的最佳途径之一,有助于儿童大脑潜力的开发,充分挖掘学前儿童的艺术和审美潜能,提供儿童自由宽松的环境,使之得到充分的发展,让我们携手共同为儿童的教育事业奉献自己的力量。
学前教育师幼互动是指教师与幼儿在教学、游戏、生活等活动中,基于课程内容、教学目标、操作材料以及人际交往而引起的情感、认知上的相互影响、作用的行为过程,师幼互动对幼儿身心健康发展有很重要的作用,我国对幼儿园中的师幼互动日益重视。但我国目前的学前教育活动中师幼互动存在着许多问题,阻碍了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以及教师职业技能的发展,而教育第一线的幼师却没能发现其中的问题,这急需我们将这些问题总结归纳出来,以便学前教育者们更加重视并加以改进。后现代主义教育思想关注平等对话;主张创造、崇尚差异性;强调开放性、非系统化;主张多元化;强调建立情感交流,否定等级和中心;去掉本质和必然,这些观点都为我们幼儿园活动中的师幼互动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并给予了有力的理论支持。
语言是互动的主要媒介和载体,它也是在互动中形成和发展的,以语言领域活动为例更具有代表性,更利于发现师幼互动中的具体问题。研究者基于后现代主义视角对师幼互动进行观察,从2所幼儿园中随机抽选了9个班,分别从小、中、大三个年级中各选取3个班作为观察对象,共记录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案例54例,所统计到的师幼互动次数共计1788次。
一、教师在选择互动的对象时存在明显的偏向性
(一)教师偏向于与“全体幼儿”互动在语言活动中,研究者从幼师提问的指向出发,将其分为指向全班性的提问、随机性提问、根据问题难易程度有针对性的选择幼儿回答的提问。根据观察统计,在整个活动过程中幼师采用“随机性提问”占全部提问的34.77%,“指向全班性的提问”占全部提问的58.19%,“根据问题难易程度有针对性的选择幼儿回答的提问”仅有49次,只占全部提问的7.04%。非常明显,在语言教学活动中,幼师极少有针对性的根据幼儿的发展差异来进行提问,通常是对全班进行提问,或者是忽视幼儿差异,毫无针对性的向幼儿提问,幼儿从中获得的互动机会是被动的和缺乏实效性的互动。
(二)教师偏向于与“表现积极的幼儿”互动研究者与幼师进行了交谈,有56%的教师承认自己在与幼儿互动时会倾向于与“积极举手思维活跃的幼儿”进行互动,因为这类幼儿思维活跃、表达能力强,教师在与之互动中更容易获得教学满足感。其中表示会倾向与“思维较活跃的幼儿”和“偶尔举手性格比较内向的幼儿”互动的教师分别占19%和16%,他们表示应该给予这些幼儿鼓励。仅有9%的幼师会从幼儿发展差异出发,考虑幼儿的具体状况,根据这部分幼儿的特点或根据对其了解,有条件、有选择的给予互动的机会。
二、幼师在师幼互动中权威性高
清雍正初年,第一次以帝王和国家的名义确定“天地君亲师”的次序,特别突出了“师”的地位和作甩《礼记?学记》中也有“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的主张,可见在我国古代就已经开始强调尊师重道了,在这种教师高权威观念的影响下,我国学前教育中会有什么样的表现呢?
研究者对幼师进行了访谈“您在师幼互动中,会允许幼儿提出‘幼稚、低级’的问题吗?”研究者对这一问题的回答进行了统计,68%的教师明确表示“我教予的知识是经过了设计和准备的,一个教学活动的时间是有限的,幼儿没完没了幼稚的质疑会影响我对活动的组织,影响全班幼儿的学习,我会控制住那些幼儿进行低级质疑,给予否定”仅有7%的教师表示“我会让幼儿说出他们的想法,幼儿的经验不同所讲的内容也许是我们想不到的或正常思维下不可能发生的,我会继续和他们交流,问问他们为什么会这么认为,然后再和幼儿说说老师是怎么认为的”可见,在我们师幼互动中,仅有7%的幼师认为教师和幼儿之间是平等的,应该进行平等对话交流。
幼师在幼儿心中的权威性很高,我们所提倡的“幼儿主体、教师主导”的双主体地位,在师幼互动中表现出了明显不足,教师和幼儿虽然都作为主体,两者共同参与活动,但由幼儿发起的互动却非常少。在整个活动过程中,教师的`主导地位压盖了幼儿的主体地位,活动中幼儿只是被动的接受了教师“抛来”的互动,很少有机会思考怎样来与教师进行互动,有时可能发起了一个很有意义的互动,却被教师当作扰乱活动搪塞过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