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教学方法单一,教学组织不合理
机械专业课程涉及内容广泛,专业用语较多,许多专业知识抽象不易理解。在采用英语学习这些专业知识时,学生往往会感到晦涩、困惑和枯燥。目前课堂教学中教师授课大多采用“单词+阅读+翻译”的教学方法[7],加之授课学时所限,通常只能注重专业词汇的解释,对复杂句子的语法讲解以及重要内容的阅读和翻译,由于疲于完成教学内容,而忽略了对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的调动。教学方法单一,现代教育、教学手段的缺失,导致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被动跟随教师、缺乏交流互动,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在这种授课情境下,学生只能被动服从教师的安排,机械地完成指定的教学任务,思想的束缚使得教学效果不理想。
二、教学改革措施
针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上述问题,笔者结合机械类专业英语教学实践中自身的经验与体会,提出以下几项改革措施,以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一)明确教学目标,激发学习热情
要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授课教师、授课方法和教材选择等因素只起到辅助作用,而起根本决定作用的仍然是学生自身。因此,课堂教学应积极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充分发挥其主动性和创造性。在授课之初就必须指出专业外语课程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习该门课程的热情和紧迫感。在绪论课讲授时,首先需向学生介绍当今世界机械学科的发展状况,明确我国与发达国家在本学科领域的差距,使学生意识到专业英语是获取专业前沿研究科技资料的主要途径,是进行国际学术交流的有力工具。此外,还要帮助学生分析专业外语课程对今后学习深造和工作发展的有益影响,使学生了解到较好的专业英语素养是他们就业的一个良好的阶梯,也是他们在未来职场发展的一种优势技能。还必须指出,即使在校学习阶段专业英语也是一门必须很好掌握的应用课程。在毕业设计阶段,只有较好地完成毕业论文才能顺利毕业,而其中论文英文摘要撰写又是考察的重要内容。通过以上的介绍,学生会对专业英语课程的学习意义有较深刻认识,明确今后的学习目标,能够充满激情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二)选择合适教材,丰富教学内容
教材作为教学内容的主要体现,会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在教材的选择上应本着以学生为本,因材施教的态度,选择适合本专业内容、本专业学生水平的英语教材。引进国外优秀英文原版教材可以让学生领略到国外专业的工程英语写作模式和特点,加深学生对专业词汇、专业语法和科技文体表达的理解,提升学生使用英语学习专业知识的应用能力[8]。同时,通过原版教材可接触到专业学科最前沿知识和学术研究成果,有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跟踪国际学术发展的最新动态。但英文原版教材一般主题研究较深入、内容较多,而目前专业英语教学学时较少,通常为一个学期32学时左右。在教学学时受限时,教师可根据教学大纲对教材内容进行取舍,选取学生感兴趣的技术较先进的内容进行讲授。同时,为满足学生在毕业求职和提升工作能力的需求,应增加英语应用文写作内容,训练学生毕业论文英文摘要、求职简历和学术报告等的写作技能。此外,还应该在课堂教学中增加听说内容,开展英语演讲和口语会话,纠正学生常见发音错误,利用现代通讯交际工具QQ、微信等提供听说练习的英文原声资料,为学生参加国际学术会议,用英文做学术报告打下基础。
(三)改革教学方法,完善考核方式
为提高教学质量,应坚持以学生为根本,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和改革。改变以往依靠死记硬背、机械接受的被动式教学模式,提升教学的趣味性、实用性,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主观能动性。1.在教学过程中转变传统的填鸭式讲授方法,激发鼓励学生成为专业英语教学课堂的主体。通过激励式教学,对肯于主动回答问题、积极参与互动的学生给与成绩奖励,鼓励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全过程,激发学生自主思考、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通过合作学习模式,将英语成绩中的好生与差生搭配组成学习团队,以团队作为评价对象,创造一个宽松愉快的课堂学习环境。依靠团队的互助方式,使英语基础较差的学生放下思想负担,不必担心因为自己水平低,能力弱而遭到教师和同学的轻视,帮助基础较差学生恢复英语学习自信心。3.创新教学方法,采用“小组学习”“角色扮演”“班级讨论”等教学模式,通过增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更好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4.还应注意专业英语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不能仅仅依靠有限的课堂学习,还需要积极开展有关课外的实践活动。例如,学习如何通过网络数据库获取本专业相关的国际文献,了解高端英文学术期刊杂志中本专业的最新发展趋势,并通过翻译查阅的文献,发现自身的不足,获取提高的方向,为书写合格的毕业论文摘要打下良好的基础。5.完善课程的考核方式。改变过去主要依靠期末试卷定成绩的方式,将考核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考核成绩应包括平时的课堂回答问题、参与活动等表现,课后作业完成情况,以及最终的课程考核成绩。这样,建立综合课程考核体系,合理分配各项权重,既可真正考察学生的学习效果,又可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不断督促学生,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同时,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和创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