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重视演示实验,敬炼思维能力
在教材上有许多结论是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得到的,如电感、电容在交、直流电路中的作用,电磁感应现象的产生,电动机的控制等,如果照本宜科地去讲这些现象,缺乏说服力,学生可能很难接受,也不利于提高同学的思维能力。我在上课时把示教板带进教室,带领学生一步步完成演示,然后启发学生探究现象的本质。这样既让同学们得出结论,又能通过分析现象锻炼思维能力。
(三)增强参与意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教学组织上,适当突破单一的班级授课制,辅之以分组教学和个别教学,以发展学生的个性,做到因材施教;在课堂教学中,我把全班学生分成若干个讨论小组,每四至五人为一组,对有代表性的问题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讨论后,以小组为单位派代表轮流回答老师的问题,从而达到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的能力、表达能力和协作能力。鼓励学生大胆的提出问题,学生的思维这时往往会迸发出创造性的火花,有分歧的地方由老师进行启发引导,而不是代替学生形成结论。
三、加强实践教学,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实验是专业基础课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的重要教学手段。目前学校对实验教学环节非常重视,增加了经费投人,添置了电工电子实验室、更新了电子实训室的设备,并有专人管理,创造了较好的实验条件。
在实验时,为了达到实验目的,一定要强化目标教育与激励机制相结合,评分标准与严格要求相统一。促使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有的同学初次接触实验,存在着对电的惧怕而缩手缩脚,这时,作为教师应注意引导,首先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安全教育,强调注意事项,然后鼓励学生多动手,对每次实验表现突出的学生,将其组装的线路作为下一次同学实验的工艺样板,在学生中树立榜样,这样,对不认真实验的学生是一种较好的教育;另一方面,要注意疏导部分学生的“冒进”思想,指导他们循序渐进地进行实验操作的训练,不可贪多求快.而违反操作规程发生一些危害事故。 教学中可把整个实习教育目标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以对元件的识别和熟悉作为重点,主要要求学生熟悉各种元件的作用,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对某些有故障的元件进行维修和保养,进一步熟悉各元件作用;第二阶段,目标定位在对线路原理和对布线图的熟悉。教师先对实习内容的理论知识进行复习,然后在课堂上引导学生画出布线图,当然也可在课后进行,这样做的目的主要是让学生知道线路该怎么接,以便在真正动手实验时心中有数;第三阶段,目标定位在工艺上。在学生掌握如何接线以后,着重强调学生工艺要求,教师先对一些接线基本要求进行强化,然后在线路板上进行装接,逐步提高接线质量和工艺要求,可结合评分标准进行强化;第四阶段。重在掌握和提高,可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自主设计一些线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综上所述,既让学生明确各阶段目标,又分解了实习难度;既能树立学生自信,又做到了有的放矢,有利于提高实习的效率。
实验结束时。学生中可能存在通电不成功情况,这时,可鼓励学生认真分析故障现象,找出故障点。本人实在找不出,可让几个学生对共同出现的故障一起分析,教师引导,直至找出故障点,让学生体会成功的成就感、自豪感,有利于学生树立自信心,从而正确对待下一次实验。对于出现的典型故障.教师可与全班学生一起分析,找出原因,避免下次再犯,这样对整个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很有好处。对于线路组装中的故障,在社会实践应用中有广泛的体现,这是培养学生分析能力、独立思考能力的良机。首先.教师要立足于理论教学法,使学生熟练掌握线路原理,分析某一元件或某一段线路出现问题,将会出现什么样故障,这是学生进行故障分析的基础。其次,教师要向学生介绍多种不同的排故方法,明确其利弊.并指导学生动手排故,培养学生多方位、多角度的探究品质,提高思维能力,使其知道如何避免一般性故障。有时也可由教师故意设立故障,让学生分析,动手排除故障,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帮助学生学会排故方法,使其有较强的知识迁移能力。也可利用社会实践的机会,鼓励学生多进行社会实践,以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需求。对每次实习结果要进行严格的评分,实习过程中出现的普遍不良工艺现象,教师可灵活机动的改变评分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