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目标管理;人性化;持续改进;趋势线
一、 目标管理的特点和优点
1954年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在其名著《管理实践》中第一次明确的提出了目标管理。德鲁克认为,并不是有了工作才有目标,而是相反,有了目标才能确定每个人的工作。所以“企业的使命和任务,必须转化为目标”,如果一个领域没有目标,这个领域的工作必然被忽视。因此管理者应该通过目标对下级进行管理,当组织最高层管理者确定了组织目标后,必须对其进行有效分解,转变成各个部门以及各个人的分目标,管理者根据分目标的完成情况对下级进行考核、评价和奖惩。
目标管理在指导思想上是以Y理论为基础,是泰勒科学管理后的一次巨大创新,相比前期的管理体系具有明显的特点和优点:
l、重视人的因素。目标管理是一种参与的、民主的、自我控制的管理制度,也是一种把个人需求与组织目标结合起来的管理制度。在这一制度下,上级与下级的关系是平等、尊重、依赖、支持,下级在承诺目标和被授权之后是自觉、自主和自治的。
2、建立目标体系。目标管理通过专门设计的过程,将组织的整体目标逐级分解,转换为各单位、各员工的分目标。从组织目标到经营单位目标,再到部门目标,最后到个人目标。在目标分解过程中,权、责、利三者已经明确,而且相互对称。这些目标方向一致,环环相扣,相互配合,形成协调统一的目标体系。只有每个人员完成了自己的分目标,整个企业的总目标才有完成的希望。
3、重视成果。目标管理以制定目标为起点,以目标完成情况的考核为终结。成果是评定目标完成程度的标准,也是绩效考核的依据,成为评价管理工作绩效的唯一标志。至于完成目标的具体过程、途径和方法,上级并不过多干预。所以,在目标管理制度下,监督的成分很少,而控制目标实现的能力却很强。
目标管理是以目标为导向,以人为中心,以成果为标准,使组织更好的达到预期目标,十分符合组织领导者对结果的要求和期望。因而,当目标管理提出以后,便在美国迅速流传,并很快为日本、西欧国家的企业所仿效,在世界管理界大行其道。中国在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引进和推广目标管理。
除切合了当今组织领导者对结果的重视外,目标管理也充分的调动了组织中最重要的、最活跃的人力资源,使管理的效果更加明显。与前期的管理体系相比,具有以下四方面的优点:
1、目标管理对组织内易于度量和分解的目标会带来良好的绩效。对于那些在技术上具有可分性的工作,由于责任、任务明确目标管理常常会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而对于技术不可分的团队工作则难以实施目标管理。
2、目标管理有助于改进组织结构的职责分工。由于组织目标的成果和责任力图划归一个职位或部门,容易发现授权不足与职责不清等缺陷。
3、目标管理启发了自觉,调动了职工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由于强调自我控制,自我调节,将个人利益和组织利益紧密联系起来,因而提高了士气。
4、目标管理促进了意见交流和相互了解,改善了人际关系。
进入信息时代,在计算机网络技术、大量信息的支持下,精细化管理、量化管理等新的管理创新不断涌现。但不难发现,这些管理创新都是建立在目标管理体系之上的,论文网是目标管理在信息时代的创新和发展。
二、目标管理存在的问题
虽然目标管理得到了组织所有者的推崇和广泛应用,但在实际操作中,目标管理也存在许多明显的缺点,主要表现在:
1、目标难以制定。组织内的许多目标难以定量化、具体化;许多团队工作在技术上不可解;组织环境的可变因素越来越多,变化越来越快,组织的内部活动日益复杂,使组织活动的不确性越来越大。这些都使得组织的许多活动制订数量化目标是很困难的。
2、目标管理的哲学假设不一定都存在。Y理论对于人类的动机作了过分乐观的假设,实际中的人是有“机会主义本性”的,尤其在监督不力的情况下。因此许多情况下,目标管理所要求的承诺、自觉、自治气氛难以形成。
3、目标商定可能增加管理成本。目标商定要上下沟通、统一思想是很费时间的;每个单位、个人都关注自身目标的完成,很可能忽略了相互协作和组织目标的实现,滋长本位主义、临时观点和急功近利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