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计算机类职业能力的研究
计算机类专业主要分为社会能力、专业基础能力、专业方向能力等三部分。社会能力主要是学生的思想政治、沟通能力、大学英语等,主要由学校统一开课进行培训辅导。
专业基础能力包括计算机硬软件的应用,是一种比较隐形、容易忽视的能力。专业方向能力是根据学生就业岗位来制定的,对学生的要求较高,需要有一定的专业潜能,并通过有意识的自我训练才能胜任企业要求。专业方向能力是专业学习的重点,是计算机类专业的重点控制课程。但很多同学基础不扎实,部分学生不感兴趣,不愿意去有意识的学习,专业方向能力无法得到提高。如果基础职业能力不强,就会影响了后期的专业方向能力的训练。而且计算机基础能力也是其它行业的基础,如果学生从事其他行业,也会遇到职业提升的困难。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计算机职业基础能力非常重要,不仅是专业方向的基础,也是其它行业的入门基础。学生的计算机基础职业能力需要受到重视。
计算机类职业能力首先是办公软件的应用能力。除了《计算机应用基础》的简单办公外,还需进一步根据企事业的需要加强各种软件的应用,主要是公文的写作。根据学生毕业论文情况可知,学生在这方面的能力是很差的。学生需提高自己的速录能力,改变看着键盘输入文字坏习惯,养成良好的文字编辑习惯,特别是注重公文格式的整洁。另外,数学公式的编辑、visio软件制图等应用也较常用,学生应该掌握。在企业中,常常会用到精美PPT演示文件的制作或者excel表格的简单统计,学生的应用水平达不到专业水准。还有翻译软件等各种文字辅助软件的应用也相当重要。对于计算机系统,学生应该具备基本的识毒和杀毒能力,了解杀毒软件的特点,认识计算机的基本进程,能安装各种软件,对计算机的硬盘应用应该有条理,提高计算机的应用效率。
学生应该具备基本的硬件维护能力。针对计算机、打印机、传真机、刻录机、扫描仪等基本办公设备,应该了解产品的市场,能进行选配,并能进行设备的安装、调试和基本的维护。
3 计算机类职业能力的培养
提高学生的职业意识,做好职业规划。高职学生在校学习时间只有三年,现在实行了2+1模式后,只有2年在校学习,时间比较短。如果学生进校时没有树立好学习目标,则很容易迷失,两年后什么也没掌握。在制定职业规划时,教师应引导学生设计好职业基础能力的目标与实施计划。了解企业文化,深入企业学习。借助学生顶岗实习机遇,加强学生的认识和训练。企业是个实战环境,学生能深刻体会到工作的需要,特别是基础能力的重要性,学生一般要从基本的办公做起,如整理资料、维护设备、制作文档等工作,而且企业一般要求认真仔细的完成任务,这对学生既是一个挑战,又是绝好的学习机会。
教师以身示范,体现出专业水平。上课时展示各种演示文件要体现专业性;教学过程中采用项目化教学,以企事业单位实际应用为蓝本,如企业策划书、学生毕业公文的编辑和修订、办公设备的维护等。
开展基础职业能力课程。高职院校主要在全校开设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以windows操作和office应用为主,重点讲述文件的操作,word、excel、ppt的基本应用。针对计算机类专业,需另开设计算机基础职业技能课程,包括计算机维护、信息技术应用等。特别设立信息技术应用课程,让学生掌握IT产品的市场与应用维护,包括计算机硬件的认识、分类、作用、市场情况、技术指标、维护及发展情况;介绍常用的软件产品,引导学生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工作效率。
4 计算机类职业素质的提高
职业素质是学生对社会职业了解与适应能力的一种综合体现,主要表现在职业兴趣、职业能力、职业个性及职业情况等方面。应该培养计算类学生对计算机类硬件产品的应用与维护能力,熟练各种软件的应用,并在应用中培养认真仔细的专业精神。
通过加强基础职业能力的训练,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严谨的职业作风。
5 总结
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因其基本计算机应用能力差,而影响后期的专业方向学习,在工作初期失去工作优势,丧失专业兴趣。针对此类问题,提高计算机类学生基础职业能力的培养不失为一种解决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