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新教材处理的三个层次
随着高考新政的落实,新的部编版高中历史教材也被大家所熟知,那么,新版高中历史教材有哪些变化?有怎样的特点?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高中历史新教材处理的三个层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高中历史新教材处理的三个层次
教材处理是教师的基本功之一。在新课程中,面对全新的教学理念、课程标准和教材,还有大量的历史学、教育学专业术语,相当一部分教师感到有点无所适从。本文拟从教材处理这个环节入手,分析在新课程背景下历史教师应如何处理“课程标准—教材—备课”三者的关系。
在近三年的听课和集体备课实践中,我深切地体会到目前高中历史教师的备课观念还存在着三个不同的层次:第一个层次基本上还停留在课程改革前的认识水平;第二个层次基本符合课程改革的理念;第三个层次能够很好地体现课程改革的理念。下面就以《历史必修Ⅰ》“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体的建立”为例,谈谈在课程改革背景下我们应该怎么处理教材。
层次一:单纯依据教材内容来处理教材
这种类型教师的特点是:完全抛开课程标准来备课;完全按教材的体系来设计授课线索;完全依据教材的内容来一字一句地进行讲授,并要求学生记住教材中的每一个知识点。这些教师往往受传统教学观念的束缚太深,没有认识到课程改革所带来的两方面的变化:首先,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的功能是不一样的。课程改革前的教材与教学大纲从体例到内容基本上都是一致的,这导致了许多熟悉教材的教师基本不参考教学大纲。但课程标准与教材的关系却不一样。新教材是编者按照自己对课程标准的理解而非一一对应课程标准的体系来编撰的,这就导致了目前国内的四套高中新教材从体例到内容都存有很大差别。由此,在新教材的备课中,我们绝不能撇开课程标准来处理教材。其次,课程改革使得教材的性质发生了转变。课程改革以前,我们将教材的性质定位为“教材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资源”,而在教学实践中,绝大多数教师都把这种资源看做是“唯一的资源”。在这样的教学观念下,师生都力求用足教材、学透教材,有的学生甚至可以做到背熟教材。而课程改革后,我们对教材性质的理解发生了转变,我们认为“教材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资源和工具”。教材的“资源性”没有改变,但绝不是唯一资源, 而只是最重要的资源。此外,教材除了具有资源性,还具有“工具性”,它承担着提供学生学习方法的功能、方便学生随时查阅的功能等等。因此,那种认为教师必须一字一句地讲授教材、学生必须一字一句地背熟教材的观念是不可取的。
例如,某位教师在完全不看课程标准的前提下照搬教材的体例结构来讲课,导致完全没有抓住课文的主题思想:
一、德意志的统一
二、德意志帝国的统治
三、魏玛共和国
四、希特勒的兴起
根据这样的板书结构,本节课的重点反而变成德国的统一和希特勒的兴起,这就完全违背了课程标准的要求。课程标准对德国代议制的表述很简单,只有一句话: “知道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和《德意志帝国宪法》的主要内容,比较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与法国共和制的异同。”因此,课程标准对本节课内容的核心要求就是《德意志帝国宪法》的内容和性质,这是本节课授课的重点。而德意志的统一和希特勒的兴起反而是边缘内容。
层次二: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来使用教材
该层次教师的特点是:能够正确把握课程标准的精神,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来钻研教材,由此能够理清教材的思想脉络,并正确区分教材的重难点。以本课为例,本层次的教师能够准确地把握课程标准的精神,牢牢抓住“资产阶级代议制建立”这个核心来处理教材,从而把讲课的思路整理如下:
一、德国资产阶级代议制建立的背景
1.统一与民主—德国资产阶级的双重任务
2.铁与血—德国通过王朝战争实现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