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改革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对策
1.两方互动,双赢发展。
近几年,酒店类职业技能大赛反映了酒店业对人才最迫切和最新需求,因此以大赛为契机,深化校企合作,是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改革的重要环节。实践教学改革首要的是在学校和企业之间建立长效合作机制,重视人才培养生产链上的每一个环节。在生产链的起始端上强调行业企业的参与度,重视与酒店企业的合作。学院与酒店企业共同制定合作意向,共同修订《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针对酒店参观认知、技能学习与实践课程开发、学生顶岗实习、教师企业顶岗等开展合作,从初步认知到单项专业技能锻炼再到综合技能的提升都有明确的目的和实践内容。
2.服务管理递进,工学交替相融。
“服务管理递进”是指学院和酒店企业共同实施的教学过程中专业课程的设置,遵循从“服务员/服务师—领班(主管)一部门经理”的职业成长及认知规律;“工学交替相融”是指从入学到就业,校内学习与校外企业顶岗交替进行。切实改变过去“由深入浅”式理论学习到实践操作的教学安排,变成遵循高职学生人才培养需求“由浅入深”式的实践课程模块体系。具体实施过程如下:第一学期学生进行专业岗位技能课程和专业素质课程的学习,与此同时组织学生到各种类型的酒店及餐饮企业开展酒店参观认知实训,使学生对今后即将面临的就业环境有一个初步的感性认识。第二学期主要开设酒店管理专业的前厅、客房、餐饮服务技能类课程,通过课堂和校内仿真实训基地进行专业单项服务技能的学习和训练,同时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去五星级酒店及餐饮行业体验真实工作情境,以期提升学生岗位技能服务水平。第三学期集中安排学生到校企合作企业进行专业岗位技能轮岗实习,综合提升学生岗位技能服务水平,在真实工作环境中加强各项服务技能的训练和与人沟通能力的训练。第四学期和第五学期的前十周,在实践专项技能训练的基础之上,学生查漏补缺,在校进行专业岗位管理课程和专业拓展课程的学习,进一步提升学生酒店经营管理能力和综合职业素质。第五学期的后九周和第六学期组织学生与酒店企业双向选择,到酒店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学习企业课程,由企业评定课程成绩。学生在实践中对所学理论进行总结与深化,完成毕业设计的同时,拓展知识学习、综合能力训练,取得职业资格证和毕业证,达到“双证融通”,实现由学生到职业人的转化目标。
3.以职业岗位为导向,实施课程开发。
利用校企合作的优势,广泛深入调查职业岗位需求,确认岗位所需求的知识体系及技能结构。以酒店管理岗位群为导向,以酒店工作任务为中心,围绕酒店岗位任务开展基本通用技能、专项技能、酒店运营管理综合技能等能力的教学内容安排。课程开发以工作过程为主线,按照工作过程需要选择知识,以工作任务为载体,以行业和职业资格要求为标准,以工作任务及工作过程所需要的知识、素质、能力要求对应课程设置。课程排序也遵从“服务员一领班(主管)一部门经理”的职业成长及认知规律,从第一层面熟悉酒店业务部门的岗位服务技能,到第二层面熟悉酒店一个部门的运作,到第三层面熟悉整个酒店管理运作进行课程的由浅入深式重组。从实践技能的角度来看,酒店参观认知实训增强了学生对于专业学习的熟悉度和认知度。与课程相结合的专业岗位技能实习进一步增强了专业岗位技能,顶岗实习通常与就业相结合,既能使学生在实际工作环境中更加深入地学习专业技能,又能很好地解决学生就业问题。娴熟的实践技能为学生的下一步晋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4.以实践课程为主线,优化课程内容。
优化课程设置是教学构建的核心。按照实践能力要求将课程分为专业基础能力、专业核心能力、专业拓展能力,并对专业课程实践体系进行模块优化。专业性技能模块主要包括行为性服务技能(职业性的礼仪和语言能力)和专业操作技能。除开设酒店礼仪、沟通能力、酒店英语听说能力、公关能力等课程外,还分解服务类课程与管理类课程,将原有的《餐饮服务技能与管理》《酒店前厅服务与管理》《酒店客房服务与管理》3门课程分解成6门,在第二学期主要开设专业服务技能类课程,第三学期在校企合作的酒店开展业务技能的强化,从前厅到餐饮到客房轮岗实践,在实践技能娴熟的基础上,第四学期开展管理类课程,为初步职业晋升打好基础。管理性技能模块,主要包括行动性管理能力(目的是培养一般性工作管理能力)和策略性管理能力(怎样将管理工作做得更好)。开设督导管理、客户关系管理、市场调研预测推广能力、酒店财务管理、酒店管理实务、设备物品管理能力、酒店财务报表分析能力及盈亏平衡分析能力、酒店经营决策与战略规划能力、组织变革创新能力、综合实训、顶岗实训、毕业设计等课程,主要包括:前厅、客房管理、餐厅营运管理、酒店会展与宴会实务、主管与领班实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