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衡动作是反映运动员静力性控制身体平衡能力大小的唯一标志。当今艺术体操在平衡动作的造型上,更多的是采用上体向前、向后、向侧弯屈至水平位,同时结合大幅度控制腿的姿态,这是对以往的平衡动作只注重腿的高度和腿的幅度,而上体保持直立简单姿态的突破;另外,在最新规则中还把慢转技术引入平衡难度中,丰富了技术的多样化,从而也反映了平衡动作技术更加复杂化的趋势。
目前,在艺术体操中对于平衡能力的训练比较陈旧,为了能追上世界发达水平,我们一定要对平衡能力训练的方法进行创新,以难出奇,以巧出奇,变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目前在其他体育运动中有很多很好的训练平衡能力的方法,运动均具有相似性,我们可以将其他运动中的训练平衡能力的方法运用到艺术体操上来,全面改进目前艺术体操的锻炼方法,从而提高艺术体操运动员的平衡能力来完成高难度的身体动作,更好的发挥水平。
二、其他体育运动平衡力的研究
在各种体育运动专项中,平衡能力均非常重要,如射箭、射击体操、武术、摔跤等项目。张一兵对射击运动员的平衡能力的研究认为,射击运动需要运动员有较强的静态平衡控制能力。木村昌彦等的研究中认为,由于柔道项目的特点,使得运动员在平时训练中身体经常地受到很强的外界冲击,使得迷路的适应能力提高,所以当身体受到外界冲击以及无视觉条件下,恢复及维持身体平衡的能力要明显优于一般人。
在健美操运动中,人体重心容易出现偏斜,因此要靠维持原有的平衡与克服运动所产生的倾斜来保持动作的稳定性,尤其是在动作移位和二维空间转换时保持良好的身体重心,平稳是非常重要的。健美操无论动作如何复杂多变,身体姿态要求始终控制在良好的姿态位置,即使在长时间复杂多样的步伐动作组合完成过程中,整个身体良好的姿态不被破坏。可见平衡能力与竞技健美操技术密切相关。
目前国内对平衡能力训练方法的研究在国际上还处于一个相对落后的状态。南仲喜(2003)在《身体素质训练指导全书》提出了一些训练平衡稳定性的方法。如,延长保持姿势的时间、缩小支撑面积、提高支撑平面的高度、使用不稳定支撑、使用对抗作用、模仿滑雪、滑冰动作等。以上的训练方法比较具体,但是对于运动员来说,这种练习的方法是否容易让他们接受,应该因人而异。
三、艺术体操平衡能力训练方法的综合拓展
平衡有静力性和动力性两种,静力性平衡是静止状态中所作的平衡动作,动力性平衡动作则是在走、跑、跳、转体后随即连接的平衡动作。对平衡的研究, 往往构成认识运动的基础和理解运动的钥匙。因此, 在体育运动的研究中,应重视平衡能力的研究。为了揭示体育运动的动态特性和变化规律, 应首先对其静态特征和稳态条件有一个正确、深刻的认识, 亦即应从研究体育运动中的平衡入手。
(一)力量训练
平衡能力指身体作用肌群之时机正确、动作方向及速度恰当,平衡稳定且有韵律性。艺术体操平衡难度是身体姿态大幅度的静止与器械快速运动的动、静技术结合的运用。在各项体能中,平衡能力训练可说最困难,因影响协调性除了遗传、运动员心理个性外,主要涉及肌力与肌耐力、技术动作纯熟度、速度与速耐力关系、身体重心平衡、动作韵律性、肌肉放松与收缩,甚至还有柔软度等。
因此艺术体操平衡动作的训练首先应从掌握重心位置入手,以提高维持平衡所必须的整体肌肉的控制能力和相互间的协调配合能力以及大脑皮层对时间、空间的判断能力。这是平衡动作训练的核心和基础。从静力学观点分析,影响人体平衡的主素,有支撑面的大小及重心的高低,支撑面越小,重心越高,维持平衡就难。其次,要针对身体的核心肌群进行训练,核心肌群对维持机体平衡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在艺术体操训练期间,人体重心起伏不定,姿势不断变化,躯干始终处于一种平衡失衡平衡稳定的动态变化中。身体姿势的维持和平衡的调整则主要依靠核心大肌群和核心小肌群的共同收缩做功来完成。有研究认为躯干控制能力与身体平衡功能的相关系数高达0.783。这些肌肉维持体态,产生运动并协调肌肉活动,有稳定身体、吸收并产生力量,将力量传达至全身的能力。在核心区训练过程中,中枢神经系统能将运动肌和稳定肌整合起来,使其更好的协调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