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各种运动的训练方法和艺术体操的特点,可以通过增强核心力量最终达到平衡能力的提高,在此提出了以下几种训练方法:
1、 把杆练习
把杆练习以身体形态练习、身体控制力、平衡动作以及跳跃的辅助性练习为主。它不仅能够培养规范化的身体姿态, 而且能有效地发展腿部和躯干部位的柔韧性和力量,使艺术体操运动员的平衡能力得到提高。
2、不稳定支撑面器械练习
从力学角度来看,影响人体平衡的主要因素有三个,一是人体重心的高低,二是支撑面的面积, 三是支撑面的稳定性。人体的重心越低,保持平衡时支撑面面积越大,支撑面越稳定,平衡就越容易保持。平衡能力是人体的基本运动机能之一,指维持身体姿势的能力,特别是在的支撑面上控制身体重心的能力。由于其支撑面不稳定的特性,故将此类器械名称归纳为不稳定支撑面器械。这些器械在国外已得到了广泛应用,主要以练平衡能力、提高核心区肌肉力量为主。已有很多的实验证明,运用不稳定支撑面器械训练对提高运动员平衡能力和核心肌肉力量均有显著效果。
国外体育工作者已把它引入许多项目运动员的训练当中。例如,在挪威有高山滑雪、跳高、高尔夫、足球、棒球运动员等。专家推测这种在不稳定状态下进行的力量训练能够激发中央躯干肌肉、髋部深层肌肉和身体各大肌群之间神经肌肉协调收缩能力,提高在高度不稳定状态下的运动能力,从而提高其平衡能力。我国国家跆拳道队也已引入不稳定支撑面器械,意在将其应用于平衡能力训练中,发展跆拳道运动员的专项平衡能力及核心区控制能力。目前在我国的竞技训练中已经开始逐渐推广,这种方法如果应用到艺术体操的平衡力训练上,应该也可以获得显著的效果。
3、悬吊训练
实践证明,通过在悬吊训练这种动态不稳定环境中进行的核心力量训练不仅对核心肌群的力量增加有明显作用,而且能够增强人体的平衡能力及躯干的稳定性。若核心肌群无力,就需要身体脊椎、周围的软组织及周围的肌肉去承受多余的负担,才能够维持身体正常平衡。由此可知,核心肌群的力量越大,身体的稳定性和平衡能力就越好。在艺术体操中经常会有腾空的动作,在人体位于腾空状态下,右侧躯体进行运动时,左侧躯体和躯干部位就是维持其平衡的支撑点,因此,艺术体操运动员要在日常的训练中,除注重身体右侧肌力的训练外,还应适当加强其异侧肌肉力量训练,做到肌肉的平衡性训练。
(二)耐力训练
艺术体操也是一项高强度的训练项目,对人体的机能和耐力有很高的要求,需要运动员有很强的耐力,避免由于疲劳影响运动员的平衡能力。Antonio等研究表明人体过度疲劳影响人体平衡,另外,劳动负荷影响人体平衡功能,指出劳动负荷加大,身体动摇的各项指标均倾斜方向上增加,而动摇速度却影响较小。Day等研究发现两足站立宽度的缩小可提高重心动摇的位移和速度,而且在左右方向的影响比前后方向更明显。Lackner等注意到手指尖对周围环境的轻接触,可以增加本体觉的输入,减少重心动摇的程度。
(三)心理素质训练
艺术体操运动员临场发挥是体育比赛取得好成绩的一个重要内容。很多艺术体操运动员训练的水平很高,但在比赛过程(特别是重大比赛) 中,由于受到观众、比赛场景等各种干扰因素的影响,往往会造成比赛失常。对于这类运动员,可以用模拟比赛现场的气氛、条件等,在赛前进行平衡能力的实验检测,再通过适当的心理训练,以提高运动员抗干扰能力。
人体平衡的维持依赖于前庭、视觉和人体感觉系统的输入以及中枢神经的整合。而前庭系统受到噪声刺激后,会影响人体平衡功能。人体平衡能力是在一定时间内的一种人体神经系统控制下的自我调控平衡的过程,其影响的因素除了有生理、心理等内在因素外,还受外界环境的噪音、光照强度、气味等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在体育运动中的应用研究时往往会带来一些迷茫。李文彬对噪音对人体平衡能力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噪声强度对人体动摇的左右轨迹长和动摇速度等指标具有显著影响。随着噪声强度的增加,动摇总轨迹长、前后轨迹长、左右轨迹长和动摇速度呈现线性增加趋势,从90 dB (A) 开始人体动摇明显增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