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德育教育既要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实国情,又要传承中华民族优秀的道德传统文化,特别是面对经济、政治、文化的全球化挑战,我们更应该以国学为载体,弘扬和发展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公民道德教育
全球化是一个历史性的过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现代科技发展的必然产物。全球化是以现代科技为依托,以现代物流为基础,以高速信息流为媒介进行的全球一体的生产和消费活动。它带来经济发展的全球机遇,使全球资源的配置向效益最佳的地区、集团集聚,发挥出最大的经济效益,带来全球文化价值观的逐渐确立。这一趋势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而且呈现出愈来愈快的趋势。但全球化对于我国的德育教育工作确实带来了空前的压力与挑战。例如:商业价值凌驾于其他一切价值之上,人与人之间完全变成了利害关系和赤裸裸的金钱关系,极端个人主义和利己主义高度膨胀,导致了人与人、个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冲突。只讲索取,不讲奉献;常常强调自身的权利而忽略义务和责任,造成人际关系冷漠、势利,婚姻家庭破裂、解体,老少失养,情感扭曲,人格分裂,导致社会不稳定因素向纵深发展。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欧美文化对中国新生代,即80后、90后影响更直接、更全面,渗透更为便利。集全家之爱的独生子女通过电脑、互联网、影视作品,盲目崇尚西方自由观念、追求个人目标的极端利己已成为社会现实,这对各个层面的教育造成了巨大冲击。垃圾文化和病态时尚直接冲击当代职业技术学院学生的精神世界。
一些学生羡慕在网络上一夜走红的“凤姐”、“犀利哥”,而对艰苦奋斗、爱岗敬业的劳动模范报以冷笑;认同“宁愿坐在宝马车内哭也不愿骑着自行车笑”的价值观念,只要能获取极大的物质享受,什么付出都是值得的;学校图书馆内的中国名著、世界名著无人问津,反而对网络文学中那些具有怪异性格、处事荒诞、语言粗俗的公主、帅哥情有独钟。在如此复杂的时代背景下,仅以时代精神、爱国主义为基点来实施道德教育是不够的。而以国学为载体,弘扬和发展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多渠道、全方位进行道德教育是行之有效的手段。
首先,以儒家文化为主线的国学哺育了整个民族,是形成民族精神和道德的本源;其次,在构建中华文明大厦的历史进程中,儒家思想以道德的先导性引导人们去追求一种理想的精神境界和行为方式,形成了直到现代仍有重大现实意义的道德教育思想和方法,把道德教化的主旨蕴含于诗词曲赋、风土人情中,蕴含于怡情养性之中,蕴含于日常生活中,对我们今天提高道德教育的实效有着重要的借鉴作用;再次,历代优秀的图文典籍、诗词歌赋在为人们提供文学滋养的同时,也把融会在诗文中的睿智、风骨、胸怀和操守浸润到每个人的心灵深处,能够在改良土壤的同时播下道德的种子,产生“润物无声”的作用。因此国学是我们落实日常生活道德教育的有效载体之一,也是我们培养社会精英的最佳途径之一。“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如果我们不强化弘扬和发展以中华民族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凸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那我们将逐渐失去心灵的阵地,在全球化的经济浪潮中迷失方向,中华民族的精粹国学将日薄西山。
三、把国学引入思想道德修养的课堂,要把握好分寸
道德修养课程必须以马列主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线,以弘扬中华民族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主体的时代精神为纽带,以国学为载体,升华社会主义道德教育,从而给大学德育教育以科学性、理论性、时代性、民族性和有个性的传统文化氛围。
首先,以国学为载体,让学生感受中华传统文化中优秀的道德、人格魅力,从而内化为自身的道德准则和人格情感。因此不能把德育课堂变成古文欣赏课。
传统典籍中的千古美文和警句丰富多彩,切忌古文堆砌,把德育课堂变成古文欣赏课。必须根据德育教育目标的指向性和课程内容的针对性,有计划、有目的地精选内容。如伦理道德教化、人格培养要求、立身处世道理的经典有:《弟子规》、《论语》、《道德经》、《菜根谭》中的有关章节以及包含中华传统美德的诗赋,把原文、译文用PPT的方式,在课堂上让学生诵读、理解、自省。以目标指向明确的经典及诗赋发挥道德教化作用,避免了空洞的说教,激活了学生自主发展的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