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次,以途径的多元化营造教育教学氛围是关键。构建诗化的德育教学课堂,使学生耳濡目染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接受潜移默化的文化熏陶,是发挥国学教育实效的关键,“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只有让学生置身于浓烈的氛围中,才能将圣贤的教诲融入自己生命的成长历程。因此,应以多元化的途径精心营造教学氛围,诵读、演讲、内心反省、表演小品都是切实可行的好方法。国学典籍中灵巧的修辞、铿锵的声韵、优美的辞章,可以夯实道德教育的基础,在开发学生智慧的同时也能陶冶完美人格。
再次,以国学为载体进行道德教育,尽可能突出优秀传统文化和谐儒雅精美的特点。如要求学生在作业中收集励志劝学名言,要求反省自己是否“志存高远”、“正心博学”,在课堂上进行名言警句的接力赛等。同时结合重庆市委、市政府倡导的“唱、传、讲、读”形式,唱红歌,传箴言,讲故事,读经典,突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精美、儒雅。人境互动,师生互动,让学生时刻感受到道德修养与成才的互助性。
最后,要深入持久地发挥以国学为载体进行道德教育的影响力,促成德育教育内化为学生自身的道德需求。多年的教学让笔者体会到,当国学中的道德养分在学生的意志、情感等方面产生影响时,要深入持久地发挥其影响,必须将其内化为学生自身的道德需求。唯有内化才能使学生能动地、创造性地实现日常生活道德的自主发展,形成基本稳固的道德素质。例如引导学生以中国名人为对象,通过深入了解他们的生平和贡献,认识和吸纳他们的高风亮节和人格魅力,以“我心中的伟人”为主题撰写心得;要求学生记住父母的生日,回家给母亲洗一次脚;组织为老人、残疾人服务的社区活动等。这些有效地促进了学生道德认知的内化,成为发挥国学教育作用的重要保障。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国学是优秀的思想文化,是中华民族永恒的精神财富,它超越时空的界限而亘古常青,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它在道德教化中的重要作用,并广泛运用在各种德育教育的环节中。特别要注意的是,在德育教育中必须强化国学与时代精神的整合,坚决摒弃陈腐的内容,对国学的内容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根据时代的需要用现代语言、手段和形式加以阐发,才能使学生对国学产生兴趣、乐意接纳并从中获取源源不断的精神食粮,从而回归民族精神和文化的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