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 > 汉语言文学
6 页 客服微信号: bylw8com 客服QQ:3346581880

  其次,大豆表现君子清贫而乐,啜菽自足的乐观主义精神。除了浪漫色彩之外,大豆在古代文学作品中的另一层精神寓意就是代表着文人甘于贫贱,不移本心的高洁操守和乐观态度。大豆的这一层精神内涵体现于古代思想家荀子的作品中,在《天论》中有:“楚王后车千乘,非知也。君子啜菽饮水,非愚也,是节然也。”[3]将楚王声势浩大的奢靡出行队伍和君子食大豆饮清水的贫贱生活对比。虽然荀子在此并无褒贬,但是后世士人自有取舍,在文人心中,君子啜菽饮水,是安贫乐道的表现,并不需要对贫困的生活有什么抱怨。

  大豆,体现出文人们乐观和操守。唐末的着名学者徐寅在《自咏十韵》中的“粗支菽粟防饥歉,薄有杯盘备送迎”就是表达这种安贫乐道的情操。徐寅屡试不中,在梁开平元年终于高中状元,成为福建历史上第二个状元。但是梁太祖朱温不喜欢徐在文章中的一句话,让徐寅改写。徐寅直接回答道:“臣宁无官,赋不可改。”因此被削籍不得为官。士大夫宁折不屈,能够不违本心即使是食豆饮水的清贫生活也是充满着乐趣。徐寅诗中展现的是坚守本心的操守,而在宋代诗人杨万里的诗中,则表现的是看破功名的洒脱,他在《侧溪解缆》中写到:“莫笑一蔬兼半菽,饱餐万岳与千岩。”全诗潇洒豪迈,不苦恼于生活贫困,乐观地享受生活感悟自然,此种气魄不愧一代文豪!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大豆所蕴含的乐观主义精神,在八百年后被发挥到了极致。1959年,伟大领袖毛主席回到了阔别32年的故乡,写下了《七律·到韶山》的动人诗篇:“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主鞭。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4]在前人的文学作品中,大豆的精神内涵是属于文人的,文人啜菽饮水是高贵操守,而劳动人民吃大豆是因为吃不起更好的食物。但毛主席在诗作中突破了这种狭隘的历史观,指出辛苦种豆的劳动人民才是真正的英雄,遍地的英雄用勤劳双手创造了大豆千重浪的盛世,他们才是真正配得上稻菽丰收喜悦的人。劳动人民才是历史的创造者,这正是大豆蕴含的乐观精神的深刻内涵。

  再次,大豆被赋予了奉养双亲孝顺父母的中华孝道文化精神。大豆的文化意象同孝道联系在一起可见于《礼记·檀弓下》,当中记载:“子路曰:‘伤哉贫也!生无以为养,死无以为礼也。’孔子曰:‘啜菽饮水尽其欢,斯之谓孝;敛首足形,还葬而无椁,称其财,斯之谓礼。’”[5]在这段对话中,孔子对孝道的内涵进行了解释,因为贫穷而无法给父母富足的物质生活,甚至只能让父母食豆饮水,但是能做到让父母开心愉快就可以说是孝顺了。作为万世师表的孔子,对于孝的此番解读立刻成为后世尽孝的规范。菽和水也成为表现孝道的固定搭配在文学作品中多次出现。比如苏轼在《留别叔通元弼坦夫》中夸赞朋友时,就写道:“石生吾邑子,劲立风中草。宦游甑生尘,菽水媚翁媪。”用菽水的文化寓意来表现同乡友人石坦夫孝顺父母。同为宋代诗人的陆游,更是多次使用了菽水的表述,如在《湖堤暮归》中写道:“俗孝家家供菽水,农勤处处筑陂塘。”意思是民俗淳朴重视孝道,每家每户都用大豆和清水来赡养老人。又在《寓叹》中有:“故国鸡豚社,贫家菽水欢。至今清夜梦,犹觉畏涛澜。”用以形容普通人家虽然贫寒但是子女孝顺的境况。还在《子遹入城三宿而归独坐凄然示以此篇》中也有:“得禄宁甚远,惧违菽水欢。”充分地展现了陆游之子在为国尽忠和为父尽孝之间的纠结。菽水承欢的典故,直到现代还出现在诗词之中,现代着名爱国主义文学家郁达夫在诗作《再游高庄偶感续成》中就有:“只愁母老群儿幼,菽水蒲编供不周。”菽水指代奉养母亲,蒲编指代养育儿女,十五年后再游高庄,诗人已由风华正茂的青年变成了为家庭而奔波劳碌的沧桑中年。

  菽水承欢的用法不仅出现在诗词之中,在各类文学作品中都有表现。如明代戏曲家高明在其作品《琵琶记·高堂称寿》中有:“到不如尽菽水之欢,甘齑盐之分。”又如清代小说家吴敬梓在名著《儒林外史》中有:“晚生只愿家君早归田里,得菽水承欢,这是人生至乐之事。”这充分说明大豆在文学作品中已经广泛用来表现孝道精神了。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尾页

猜你喜欢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6-2024 毕业论文网 版权所有

苏ICP备14005682号

联系邮箱:Lw54@vip.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