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 > 教学论文
13 页 客服微信号: bylw8com 客服QQ:3346581880

  经验过程的终点是满足—环境中事实与可能性的确定性整合被和谐成为情绪上的对比,这能够产出尽可能多的价值的强度与深度。经验从一个具体的背景飞升进入理想化概述的苍弯,然后带着关于未来经验之改进的提议返回到背景之中。教育的本质中,这样的循环会一次次地重复。这些循环中取得的满足将当下经验的主观性留在身后,同时向前传到一种狂喜的自我满足,作为之前阶段的经验中获得的价值之不朽的媒介。由此,未来经验中的主体性具有了享有道德发展终极品质的可能性。

  这是“对由于某些深层形而上学直觉的出现而导致的感觉的拓展,(它)是压力的移除……同时是对于人格的超越……它主要是对于美之效验的信任……它如礼物一样降临”。更重要的是,它不是对于经验本质中固有的悲剧的逃避,相反,平和(Peace)是在美的消亡中对于已经取得的价值之持久性的直觉,进而也是将悲剧视为对其面临的绝望之反抗的理解;平和是一种对于悲剧本身在创造性进展的普遍运动中一个必要但短暂瞬间的领会。在实践层面,道德教育过程的目的并非过多指向对于道德情景的习惯性反应(就像受过训练的自发行为),而是指向一种深入发展的经验形式,使得行为能够从向内的整合与向外的对于环境的协调之中产生,因而不再需要大量考虑才能明白如何带着有效的善意而行动。这难道不是某种程度上对于智慧的获取吗?这不正是在包括婴儿照料者和圣贤在内的那些能够“从心所欲而不逾矩”的“足够好”的模范身上能够观察到的行为吗?

  四、结语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如何看待我们道德行为能力的后现代情境?解构性后现代主义将导致我们对一切价值主张的完全相对性感到绝望。建设性后现代主义则推崇另一条路径:它建议我们从现代主义危险的误解与夸大中捡拾积极成果,并走向对于世界情形的一种现实主义的重构;尽管在此过程中,我们会面临尖锐的问题,那么,具体到道德经验,我们应采取怎样一种姿态,使其不只是关于“道德价值确有其客观基础”这一旧主张的再次宣称,相信读者可以从本文的分析中找到答案。这一答案始于进展中的婴儿心理学研究的严肃发现,即在创建对于社交助益行为的最初取向的人类经验之中蕴含着深层的且非随意性的根源—即自发萌芽。这些纤弱的特质需要认真保护和指导,以防止它们脱轨而滑向毁灭性方向。以上描述的道德教育提供了培养这些虚弱萌芽的诸多方法。本文为如何将对道德潜能的培育根植于怀特海对组成经验与现实之过程的构想之中提供了建议。然而,即使抛开这一角度,这些实践不也正指向一种值得拥有的生活方式么?这些实践包括:

  (1)全面接触激励人心的道德楷模;

  (2)接触广泛的、具有道德激发性的经验;

  (3)关于道德美德与标准(特别是责任)的教导;

  (4)发展贯穿宇宙所有维度的、对于价值(特别是美)的普遍性的全面的美学性鉴赏;

  (5)同宇宙所有生物和谐共处与敬畏尊重的意识;

  (6)鼓励对于道德挑战的反应要有创造性;

  (7)对于个人道德改善的深入承诺,以及温和地鼓励他人如此行动。

  这些道德教育的实践旨在引发人类心灵深处道德潜能的纤弱“萌芽”。或许,这一努力若能够成功,罪恶行为就会减少,经验中获得的价值将更有可能得到保护。如此,对于人类本性中内在道德善良的主张将会更为可信。


首页 上一页 11 12 13

猜你喜欢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6-2024 毕业论文网 版权所有

苏ICP备14005682号

联系邮箱:Lw54@vip.qq.com